小儿脑瘫早期有运动发育较正常儿童迟缓、肌张力异常(包括增高致肢体僵硬被动活动阻力大及减低致肢体松软自主运动少)、姿势异常(如安静及行走时姿势固定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保护性反射减弱不出现,还可能有喂养困难、哭声异常等表现,家长发现可疑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神经系统及影像学等检查,早期干预因小儿脑部具可塑性可促神经功能恢复。
一、运动发育落后
小儿脑瘫早期常表现为运动发育较正常儿童迟缓,如出生3个月后仍不能抬头,4个月后拇指内收、手不能张开,5个月后不会伸手抓物,6个月后还不能翻身,8个月后不能独坐等。这是因为脑瘫患儿的大脑运动中枢受损,影响了正常运动功能的发育进程,相关研究表明大脑运动功能区域的损伤会直接导致运动发育的滞后表现。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患儿肢体表现为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如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样,上肢屈曲难以伸展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锥体系受损,使得肌肉张力调节失衡,临床观察发现约70%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存在肌张力增高的情况。
2.肌张力减低:患儿肢体松软,自主运动减少,仰卧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像蛙位姿势,肌力明显减弱。多因锥体外系或小脑病变,影响了肌肉的正常张力调节机制。
三、姿势异常
患儿常出现异常的姿势,如安静时姿势固定异常,仰卧位时头后仰、下肢伸直,直立位时头、脊柱、下肢呈强直状态,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破坏了正常的姿势反射通路,使得身体无法维持正常的空间姿势平衡,相关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脑瘫患儿脑部存在特定区域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姿势调控障碍。
四、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新生儿具有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一般在3-4个月时消失,而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可能延迟至6个月甚至更久仍不消失,如握持反射持续存在,会影响患儿手部的正常发育和功能。
2.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正常儿童在身体倾斜或失去平衡时会出现保护性伸展反射等,脑瘫患儿此类保护性反射常减弱或缺失,增加了患儿摔倒受伤的风险,这与脑部对反射弧的调控异常相关。
五、其他早期表现
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如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哭声异常,如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表情淡漠或过于兴奋等情况。这些表现也与脑部功能受损影响神经对肌肉运动及情绪调控等相关,需综合多方面表现进行早期辨别。温馨提示:家长若发现小儿有上述可疑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专业的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等)以明确诊断,早期干预对改善患儿预后至关重要,因为小儿脑部在早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及时的干预措施有可能最大程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