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深部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性微梗死形成多个直径2-15毫米病灶的类型,与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关联、血管因素有关,影像学可见脑部特定部位类圆形等病灶,临床表现因梗死部位而异,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等需对应控制,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人群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定义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定类型,系脑深部小动脉(多为终末动脉)发生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微梗死,随后坏死组织被吸收形成直径一般在2-15毫米的腔隙灶,且脑部存在多个此类病灶。
二、病因机制
1.基础疾病关联:多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高血压可引发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动脉硬化等,致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引发局部脑组织缺血、梗死;此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也可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血液黏稠度等,增加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2.血管因素:脑深部穿通动脉长期受高血压等因素影响,易发生病变,导致血管闭塞,引发微小区域脑组织缺血性损害。
三、影像学表现
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可发现脑部存在多个直径2-15毫米的类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CT)、长T1、长T2信号(MRI)病灶,好发于基底节区、丘脑、脑桥等部位。
四、临床表现
因梗死部位不同而异,常见表现有:
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轻度无力,不伴感觉障碍等;
纯感觉性卒中:主要为偏身感觉减退或异常;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肢体轻偏瘫伴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多数患者症状相对轻微,但若病灶累积关键部位,也可能出现较明显神经功能缺损。
五、危险因素及应对
1.高血压:是重要危险因素,需严格控制血压,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目标血压应更低(如130/80mmHg以下),可通过规范服用降压药物等方式控制。
2.高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管病变风险增加,老年人需定期体检,监测脑血管情况,注意生活方式调整。
3.糖尿病:需积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必要时的降糖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减少对血管的损害。
4.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管硬化等风险,吸烟者应戒烟,避免二手烟暴露。
5.高脂血症:需通过合理饮食、运动或药物干预控制血脂水平,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管堵塞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隐匿,需密切关注自身神经功能变化,如出现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定期复查头颅影像学及相关基础疾病指标。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需严格遵循医嘱控制基础疾病,规律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健康的作息和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