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流产是流产中或后因病原体感染子宫内膜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可影响子宫恢复及后续生殖健康,病因包括流产后残留组织、个人卫生因素及机体免疫力低下,临床表现有阴道异常出血、下腹疼痛、全身发热乏力、阴道分泌物异常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并结合清宫等处理,预防需流产后护理、避免过早性生活、增强免疫力,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患者、有基础病史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子宫内膜炎流产是指流产过程中或流产后,因病原体感染子宫内膜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可影响子宫恢复及后续生殖健康。
二、病因
1.流产后残留组织:流产不全导致宫腔内有胚胎组织等残留,为病原体滋生提供温床,易引发感染。2.个人卫生因素:流产后不注意外阴清洁,或使用不洁卫生用品,增加病原体侵入宫腔的风险。3.机体免疫力低下:流产后身体抵抗力下降,更易受病原体侵袭,如细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
三、临床表现
1.阴道异常表现: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多,或出血停止后再次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2.下腹症状:下腹部疼痛,可为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绞痛。3.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发热,体温可波动在37.5℃~38.5℃及以上,伴乏力等不适。4.阴道分泌物异常: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有异味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流产史、阴道出血及腹痛等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等。2.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口有脓性分泌物排出,子宫有压痛等。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类型。
五、治疗原则
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针对细菌感染可选用头孢类等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有宫腔残留等情况可能需结合清宫等处理。
六、预防措施
1.流产后护理: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卫生用品。2.避免过早性生活:流产后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防止病原体侵入。3.增强免疫力:合理饮食,保证充足休息,促进身体恢复,提高机体抵抗力。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发生流产合并子宫内膜炎时需及时就医,积极治疗炎症,避免炎症加重影响胎儿及妊娠结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抗感染等治疗。2.老年患者:老年人群免疫力相对较低,流产后发生子宫内膜炎时更应加强护理,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规范使用抗生素,注意观察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3.有基础病史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流产后易发生子宫内膜炎,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遵循糖尿病饮食等相关要求,同时规范治疗子宫内膜炎,加强血糖监测与炎症控制的协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