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性晕厥是排尿过程中或结束时突发短暂性意识丧失的反射性晕厥类型,发病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失常相关,还可能因膀胱排空过快等,好发于中青年男性、老年人及有饮酒习惯者,诱因包括夜间突然起床排尿、膀胱排空过快、饮酒后排尿等,临床表现有前驱症状及排尿中或结束时突然晕倒等,预防可通过排尿动作缓慢、避免膀胱过度充盈、避免饮酒后立即排尿、老年人借助辅助设施并监测及儿童关注异常及时就医等。
一、定义
排尿性晕厥是指在排尿过程中或排尿结束时突然发生的短暂性意识丧失,是反射性晕厥的一种类型。
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主要与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失常有关。当人体夜间从睡眠状态突然起床排尿时,交感神经兴奋调节血压等功能的平衡被打破,可能出现血压骤降、心率减慢,致使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晕厥。此外,膀胱排空过快(如夜间大量饮水后突然排尿)也可能是诱发因素,快速排空的膀胱对周围神经产生刺激,进而影响自主神经功能。
三、好发人群
1.中青年男性:相对更为常见,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尚未完全稳定,且夜间起床排尿较为频繁有关。
2.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血管等基础疾病,自主神经功能调节能力下降,排尿时更易出现血压等波动,增加发病风险。
3.有饮酒习惯者:酒精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饮酒后排尿时更易发生排尿性晕厥。
四、诱因
1.夜间突然起床排尿:睡眠中突然改变体位起身排尿,自主神经来不及充分调节,易引发晕厥。
2.膀胱排空过快:如夜间大量饮水、饮用含利尿成分的饮品后,膀胱迅速充盈又快速排空,对自主神经刺激明显。
3.饮酒后排尿:酒精干扰自主神经功能,使血管舒张等调节失衡,排尿时更易出现脑部供血不足。
五、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晕厥前可能有头晕、恶心、视物模糊等表现。
2.典型表现:在排尿中或排尿结束时突然晕倒,轻者可能短暂失去意识后自行恢复,重者会完全失去意识摔倒,可能伴有面色苍白、肢体发软等表现,摔倒后一般能较快清醒,清醒后可能无明显后遗症,但部分患者可能因摔倒导致外伤。
六、预防措施
1.排尿动作缓慢:夜间起床排尿时,先在床边坐一会儿,缓慢起身排尿,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2.避免膀胱过度充盈:睡前尽量少饮水,减少夜间排尿次数,若需夜间排尿,可少量饮水后再排尿,避免膀胱迅速充盈。
3.避免饮酒后立即排尿:饮酒后先让身体对酒精的影响有一定代谢,再进行排尿活动。
4.老年人需特别注意:起身排尿时可借助扶手等辅助设施,防止因晕厥摔倒造成骨折等严重外伤,排尿后缓慢起身,监测自身身体状况变化。
5.儿童虽较少发病,但若有相关情况:家长应关注儿童排尿时的状态,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潜在的自主神经调节等方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