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急性期可据指征行静脉溶栓,大血管闭塞超六小时可评估血管内治疗,用抗血小板聚集,部分特定类型需抗凝;康复期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系统康复训练;特殊人群中老年人治疗需谨慎评估风险,儿童治疗遵儿科原则且早期康复干预要有趣安全,妊娠期需多学科协作兼顾母婴安全。
一、急性期治疗
1.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符合指征(如脑梗死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等)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注射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能快速溶解血栓,改善脑血流灌注,显著降低致残率,需严格依据时间窗及患者具体病情评估后实施。
2.血管内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引起的脑梗塞,发病6小时内可评估行机械取栓等血管内治疗,通过导管等器械直接清除血管内血栓,提高血管再通率,尤其适用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严重脑梗死患者,需综合患者影像等检查结果精准选择。
3.抗血小板聚集: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活化与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一般在溶栓等急性期治疗稳定后尽早使用,但需密切关注患者有无出血倾向等情况,权衡出血与血栓风险。
4.抗凝治疗:部分特定类型脑梗塞(如心源性栓塞等)可能需抗凝治疗,但需严格评估患者出血风险,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谨慎选择抗凝药物及确定治疗方案,确保在抗凝获益与出血风险间平衡。
二、康复期治疗
1.康复训练:脑梗塞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系统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步行训练等)、语言功能训练(针对存在语言障碍患者)、认知功能训练(针对有认知损害患者)等。康复训练需由专业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具体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且需长期坚持,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帮助患者最大程度恢复神经功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脑梗塞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更谨慎评估各项治疗措施风险。如静脉溶栓需严格把控时间窗,避免因基础疾病增加出血等并发症风险;康复训练要考虑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特点,训练强度与方式需适度调整,以患者耐受为前提,逐步推进康复进程。
2.儿童脑梗塞:儿童脑梗塞相对少见,治疗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治疗方案需依据儿童具体病因(如先天性血管畸形等)、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制定,早期康复干预尤为关键,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康复训练需更注重趣味性与安全性,助力儿童神经功能重建。
3.妊娠期脑梗塞:妊娠期脑梗塞患者治疗需多学科协作,兼顾母婴安全。溶栓等治疗需谨慎评估,充分权衡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式;产后康复也需合理安排,根据产妇身体恢复及哺乳等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确保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