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是一组由发育中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致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有产前、围生期、产后等病因,具运动障碍及伴随智力、癫痫等症状,靠综合病史等诊断,分痉挛型等型,强调早期干预,采取物理、作业、语言等综合康复治疗及药物辅助并关注不同年龄患儿特点提升生活质量。
一、定义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由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认知、沟通、知觉及行为异常,或有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二、病因
1.产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如染色体异常等)、母体孕期感染、接触有害物质、妊娠期高血压等,影响胎儿脑部发育。
2.围生期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胎儿窒息、脐带绕颈等,导致胎儿脑部氧供不足或损伤。
3.产后因素:新生儿期胆红素脑病、颅内感染、严重颅脑外伤等,造成脑部非进行性损伤。
三、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
肌肉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肉张力增高(肢体僵硬)或降低(肢体松软)。
运动发育落后:如抬头、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发育迟于同龄儿,精细运动能力也受影响。
姿势异常:常出现异常的姿势模式,如尖足、剪刀步、头后仰等。
2.伴随症状
智力障碍:约1/3患儿合并不同程度智力低下。
癫痫:约1/3~1/2患儿合并癫痫,发作形式多样。
感知觉障碍:如视觉、听觉障碍等。
语言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语言表达或理解困难等。
四、诊断
主要依据详细病史(包括孕期、围生期及出生后情况)、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脑部结构异常)及发育评估等综合判断,需排除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
五、分型
1.痉挛型:最常见,以肌肉张力增高、肢体痉挛为主要表现,常累及四肢,上肢多表现为屈肌张力增高,下肢多为伸肌张力增高。
2.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的动作,紧张时加重。
3.共济失调型:以平衡和协调功能障碍为特征,表现为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等。
4.肌张力低下型:肌肉张力明显降低,肢体松软,自主运动少。
5.混合型:同时存在上述多种类型的表现。
六、治疗与康复
强调早期干预,采取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包括:
物理治疗:通过运动疗法改善肌肉张力、增强肌力及运动功能。
作业治疗:训练患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精细动作。
语言治疗:针对语言障碍进行针对性训练。
药物辅助:根据病情可使用肌肉松弛剂等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
同时,需关注不同年龄患儿特点,如婴幼儿期注重安全护理,避免因运动障碍导致二次损伤;青春期患儿需兼顾心理疏导及社会功能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与融入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