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是因大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形成多个小梗死灶,根本基础通常为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变多集中在壳核等区域,部分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可现轻度认知、肢体等问题,好发于中老年人及有基础病史、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靠头颅CT或MRI诊断,中老年有基础病史者需控血压等指标并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定类型,是由于大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致使脑组织出现缺血性软化坏死,进而形成多个小的梗死灶。其发病的根本基础通常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理状况。
二、发病机制及病因
1.高血压因素:高血压是引发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的高血压会使脑内的穿通动脉管壁发生增厚,管腔变得狭窄,从而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出现波动时,微动脉瘤容易破裂出血,或者导致血流阻断,最终引发腔隙性梗塞。
2.动脉硬化影响:动脉硬化会使血管的弹性降低、管腔狭窄,影响脑部微小动脉的血流供应,使得脑组织因缺血而发生软化坏死,逐步形成多发的腔隙性梗死灶。
三、病理特点
病变部位多集中在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脑桥基底部等区域,梗死灶的直径一般多在2-15毫米之间,多个这样的病灶存在时就被称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
四、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仅是在进行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时才被发现存在多发腔隙性脑梗塞。
2.有症状表现:有的患者会出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等方面的轻度减退;有的会有轻度肢体无力或麻木的感觉,比如单侧肢体力量稍弱或有麻木不适;还可能出现构音障碍,即说话时发音不清晰等症状,且症状相对较为多样且较轻。
五、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1.中老年人:该疾病主要好发于中老年人,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的弹性下降、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增加等因素更容易出现。
2.基础病史人群: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由于长期受高血压的影响,脑内小动脉病变的风险更高,更易发生多发腔隙性脑梗塞;长期吸烟、饮酒、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也会增加发病的可能性。
3.性别差异:在性别方面,目前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高血压等相关因素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较为相似。
六、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头颅CT或MRI检查来进行诊断。其中,头颅CT能够发现脑部多发性小的低密度病灶;而头颅MRI对腔隙性梗塞灶的显示更为敏感和准确,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脑部微小血管病变所导致的梗死情况。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中老年人群中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史的,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以降低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在生活方式上,要倡导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儿童一般较少罹患多发腔隙性脑梗塞,主要关注中老年人的相关健康管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