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外阴炎症病因有解剖结构不完善致易感染、卫生差易受污染及异物塞入引发;临床表现为患儿哭闹搔抓外阴、诉疼痛瘙痒,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有臭味,检查见外阴等黏膜充血水肿、有脓性分泌物或小阴唇粘连;诊断需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查分泌物找病原体;治疗包括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的一般治疗和依病原体用合适药物的病因治疗;预防要加强卫生护理、避免异物塞入、提升抵抗力;特殊人群护理要轻柔用温和用品、及时就医不盲目用药并规范治疗。
一、病因剖析
1.解剖结构因素:婴幼儿外阴发育未臻完善,尿道口与阴道前庭无法被有效遮盖,细菌易于侵入;阴道上皮薄且糖原含量少,pH值处于5.5-7.0的偏高范围,乳酸杆菌匮乏,致使局部抵抗力低下。2.卫生状况不佳:婴幼儿卫生习惯欠佳,外阴易受粪便污染,加之穿着开裆裤等情况,极大增加了细菌感染的几率。3.异物影响:婴幼儿好奇心强,易将异物塞入阴道,进而引发继发感染。
二、临床表现详述
1.症状呈现:患儿往往哭闹不安,会用手搔抓外阴,诉说外阴存在疼痛、瘙痒等不适之感。部分患儿阴道分泌物会增多,且分泌物可能呈现脓性并伴有臭味。2.体征表现:检查可见外阴、阴蒂、尿道口、阴道口黏膜有充血、水肿现象,有时能观察到脓性分泌物自阴道口流出,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小阴唇粘连状况。
三、诊断要点
1.病史询问:询问患儿有无外阴不适、异常分泌物等表现,了解其卫生状况以及是否有异物塞入史等。2.体格检查实施:细致检查外阴部,观察黏膜状况、分泌物性状等。3.实验室检查开展:获取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查,查找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等,以此明确感染类型。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举措: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减少摩擦。可用温水清洗外阴,每日1-2次,清洗时要从前向后冲洗,防止肛门处细菌蔓延至阴道。2.病因治疗方式:依据病原体检查结果选取适宜的治疗办法。若为细菌感染,可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若为真菌感染,则使用抗真菌药物。需留意婴幼儿用药应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且杜绝滥用。
五、预防办法
1.卫生护理加强:家长需注重婴幼儿外阴清洁,勤换尿布或内裤,保障外阴干燥。给婴幼儿穿着宽松、棉质的内裤,避免穿着开裆裤。2.避免异物摄入:引导婴幼儿不将异物塞入阴道,发现有异物塞入时需及时就医取出。3.抵抗力提升:确保婴幼儿营养均衡,以此提高机体抵抗力,降低感染几率。
六、特殊人群(婴幼儿)温馨提示
婴幼儿皮肤娇嫩,护理外阴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外阴皮肤。清洗用品应选用温和的,不可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若发现婴幼儿有外阴不适表现,应立即带患儿就医,切勿自行盲目用药,以防延误病情或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婴幼儿生理特点特殊,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不恰当用药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利作用。同时,要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变化,依照医生建议进行规范治疗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