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表现,由异位子宫内膜种植卵巢等部位周期性生长出血形成,与经血逆流等相关,好发于25至45岁育龄女性,有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痛经、不孕、月经异常等表现,可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治疗有药物和手术,育龄女性有生育计划需尽早评估,无生育要求女性治疗决策要综合考量,且需关注心理方面。
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表现形式,是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卵巢内,周期性生长、出血,形成的单个或多个囊肿。因囊内积聚的陈旧性血液类似巧克力样色泽得名。
一、发病机制
主要与子宫内膜种植学说相关,经血逆流时,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通过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卵巢表面或盆腔其他部位,继而生长、侵袭,形成囊肿。此外,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
二、好发人群
多见于25~45岁的生育年龄女性,这与该年龄段女性的生理特点及生育活动相关,经血逆流等因素相对更易作用于此阶段人群。
三、临床表现
1.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疼痛常于月经来潮时出现,可延至整个经期,与异位内膜在卵巢内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有关。
2.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影响排卵、输卵管功能及盆腔内环境,进而导致不孕,约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不孕,其中巧克力囊肿患者占比较高。
3.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与卵巢功能受影响及囊肿影响卵巢正常结构和功能有关。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手段,可发现卵巢内的囊性暗区,囊壁较厚且粗糙,囊内可见细密点状回声。
2.磁共振成像(MRI):对巧克力囊肿的诊断有较高特异性,能更清晰地显示囊肿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3.血清CA125测定:部分患者血清CA125水平会升高,但该指标特异性不高,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五、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可使用激素类药物,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等,通过抑制卵巢功能,减少雌激素分泌,使异位内膜萎缩,但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2.手术治疗:包括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保留卵巢功能的手术及根治性手术等。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多采用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尽量保留子宫及卵巢功能;对于无生育要求且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根治性手术,切除子宫及双侧附件。
六、不同人群的相关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若有生育计划,应尽早就诊评估,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提高受孕几率;同时需关注月经及盆腔不适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无生育要求女性:在治疗决策时需综合考虑症状严重程度等因素,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权衡利弊,术后也需定期复查,警惕复发。
心理方面:巧克力囊肿可能影响生育及生活质量,患者易出现焦虑等情绪,家属应给予心理支持,患者自身也可通过适当方式缓解压力,如参与社交活动、适度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