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疾病,可由菌群失调或病原体入侵引发,分类包括细菌性阴道病(分泌物多、鱼腥臭味等)、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外阴瘙痒灼痛、白带豆腐渣样等)、滴虫性阴道炎(分泌物黄绿泡沫状等)、萎缩性阴道炎(绝经后女性多见、外阴灼热瘙痒等),通过妇科检查结合阴道分泌物检查诊断,治疗针对不同类型选相应药物,孕期需谨慎用药、绝经后女性注意补充雌激素、儿童需注意卫生习惯等。
一、定义
女性阴道炎是阴道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发生的炎症,是妇科常见疾病,可由多种病原体感染或阴道内环境失衡等因素引发。
二、病因
(一)菌群失调
阴道内存在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维持生态平衡。当局部抵抗力下降或外界因素干扰时,如长期使用抗生素、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可导致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引发感染。例如,细菌性阴道炎多与阴道内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等厌氧菌增多相关。
(二)病原体入侵
1.外源性病原体:如阴道毛滴虫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引发滴虫性阴道炎;白色念珠菌感染可导致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2.内源性病原体:部分条件致病菌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致病,如阴道内的白色念珠菌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发感染。
三、分类及典型表现
(一)细菌性阴道病
主要由阴道内菌群失调引起,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鱼腥臭味的稀薄状,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
(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多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白带呈豆腐渣样或凝乳状,阴道黏膜充血水肿。
(三)滴虫性阴道炎
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黄绿色、泡沫状,伴有外阴瘙痒、灼热感,部分患者可有性交痛。
(四)萎缩性阴道炎
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抵抗力下降,表现为外阴灼热不适、瘙痒,阴道分泌物稀薄、呈淡黄色,严重时可有血性分泌物。
四、诊断
通过妇科检查观察阴道黏膜情况,结合阴道分泌物检查(如显微镜下观察病原体、pH值测定、胺试验等)进行诊断。例如,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镜检可见活动的阴道毛滴虫;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可找到白色念珠菌芽孢或菌丝。
五、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类型阴道炎的病原体选择相应治疗。如细菌性阴道炎常用抗厌氧菌药物;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滴虫性阴道炎需男女同治,使用硝基咪唑类药物;萎缩性阴道炎可补充雌激素以增加阴道抵抗力并局部使用抗生素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孕期女性
孕期患阴道炎需谨慎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后果。
(二)绝经后女性
因雌激素水平低易患萎缩性阴道炎,需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可在医生建议下适当补充雌激素以改善阴道内环境,降低感染风险。
(三)儿童
儿童阴道炎多与卫生习惯不良、异物刺激等有关,需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穿开裆裤,如有异常及时就医,避免盲目使用成人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