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头面胸背等有红斑基础上油腻性鳞屑与马拉色菌定植繁殖等相关外用药物为主,异位性皮炎是与遗传过敏素质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干燥剧烈瘙痒湿疹样皮疹与皮肤屏障功能缺陷等相关强调保湿护理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两者脂溢性皮炎与皮脂溢出马拉色菌相关有油腻鳞屑异位性皮炎与遗传过敏体质皮肤屏障相关以干燥湿疹样变为主,儿童异位性皮炎需温和保湿避免搔抓婴儿脂溢性皮炎可自行缓解日常注意头皮清洁,成人脂溢性皮炎注意生活规律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异位性皮炎成人需避免接触刺激物妊娠哺乳期用药谨慎评估风险。
一、脂溢性皮炎
1.定义与临床表现: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头面、胸背等皮脂腺丰富区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常伴不同程度瘙痒。婴儿脂溢性皮炎多在出生后2-10周出现,头皮可见油腻性黄痂;成人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头皮、面部(如眉弓、鼻唇沟)等部位。
2.发病机制:与马拉色菌定植繁殖、皮脂分泌增多、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及免疫炎症反应相关,遗传、神经精神因素、饮食等可诱发或加重。
3.诊断: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及好发部位不难诊断,需与头皮银屑病、玫瑰痤疮等鉴别。
4.治疗:外用药物为主,如弱效糖皮质激素、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严重者可短期系统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真菌药。
二、异位性皮炎
1.定义与临床表现:异位性皮炎是与遗传过敏素质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干燥、剧烈瘙痒、湿疹样皮疹,病程中可出现不同阶段表现,婴儿期多从面部开始,儿童及成人期皮疹可局限或泛发,常伴皮肤屏障功能异常。
2.发病机制:涉及皮肤屏障功能缺陷、Th1/Th2免疫失衡(Th2占优势)、遗传因素(如丝聚蛋白基因突变)及环境因素(过敏原、刺激物等)。
3.诊断:根据特应性病史、典型临床表现(皮肤干燥、湿疹样变、瘙痒等)及相关检查(如血清IgE升高、过敏原检测等)综合判断。
4.治疗:强调保湿护理为基础,外用药物包括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糖皮质激素等,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严重时可短期系统用免疫抑制剂。
三、两者异同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异同点:脂溢性皮炎主要与皮脂溢出及马拉色菌相关,异位性皮炎与遗传过敏体质及皮肤屏障功能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上脂溢性皮炎多有油腻性鳞屑,异位性皮炎以干燥、湿疹样变为主。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异位性皮炎:儿童皮肤娇嫩,需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保湿剂加强皮肤屏障保护,避免搔抓刺激,衣物宜选择纯棉材质,减少接触过敏原;婴儿脂溢性皮炎一般可自行缓解,日常注意头皮清洁,避免过度清洗。
成人脂溢性皮炎:需注意生活规律,避免高糖高脂饮食,保持心情舒畅,脂溢性皮炎复发时及时规范用药;异位性皮炎成人需注意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规律用药控制瘙痒及炎症,妊娠哺乳期患者用药需谨慎评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