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脑瘫可观察运动发育是否落后、评估肌张力是否异常、识别姿势是否异常、检查反射是否异常、留意异常行为表现,还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脑部结构情况及电生理检查了解脑电活动情况来辅助判断,相关表现在脑瘫患儿中多有相应体现。
一、观察运动发育情况
正常婴儿在不同月龄有相应运动发育里程碑,如3月龄能抬头、4月龄能握持物品等;脑瘫患儿常存在运动发育落后,例如出生后3个月仍不能抬头、4个月不能主动抓握物体或6个月后仍不能正常独坐等,运动发育明显滞后于同龄正常儿,此为判断脑瘫的重要线索,相关研究显示约70%以上脑瘫患儿存在运动发育迟缓现象。
二、评估肌张力状况
肌张力是肌肉在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或被动运动时遇到阻力情况。脑瘫患儿常出现肌张力异常,若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如上肢内收肌群紧张致穿衣时难以将手臂伸进衣袖;若肌张力降低,则表现为肢体松软,缺乏正常张力支撑,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或四肢无力下垂等,临床通过被动活动患儿肢体来评估肌张力是否异常,多项研究表明肌张力异常在脑瘫患儿中发生率超80%。
三、识别姿势异常表现
正常婴儿姿势协调自然,而脑瘫患儿常出现异常姿势。例如俯卧位时不能将头抬离床面、呈抬头困难状态;仰卧位时双下肢过度伸直、四肢呈僵硬伸展姿势,或下肢呈现交叉状(剪刀步)等,这些异常姿势与脑部运动调控功能异常相关,临床观察到约60%以上脑瘫患儿存在典型异常姿势。
四.检查反射异常情况
正常婴儿有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和立直反射(如颈立直反射、躯干立直反射等)。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可能出现延迟消失或持续存在的情况,如握持反射6个月后仍不消失;立直反射发育迟缓或不能正常出现,例如颈立直反射4个月仍未出现等,反射异常是脑部神经调控功能受损的体现,相关研究统计反射异常在脑瘫患儿中占比约75%左右。
五、留意异常行为表现
脑瘫患儿常伴有异常行为,如出生后早期就出现持续哭闹、难以安抚,喂养时存在吸吮无力或吞咽困难情况,还可能因肌张力异常导致异常肢体动作频繁,如频繁打挺等,这些异常行为与脑部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发育异常有关联,临床发现约80%脑瘫患儿存在不同程度异常行为表现。
六、影像学检查辅助判断
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影像学检查,可观察脑部结构情况。脑瘫患儿可能出现脑发育不良、脑损伤灶、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异常改变,例如MRI检查可见脑部特定区域存在信号异常或结构畸形等,临床资料显示约90%以上脑瘫患儿通过影像学检查能发现脑部结构异常相关表现。
七、电生理检查辅助诊断
脑电图(EEG)等电生理检查可了解脑电活动情况。脑瘫患儿脑电图可能出现异常放电、脑电活动慢波增多等表现,提示脑部神经电活动存在异常,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电生理检查在脑瘫辅助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相关研究表明约60%脑瘫患儿脑电图存在不同程度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