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开颅手术可能引发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肢体瘫痪及相关影响,早期康复训练有应对方式)、语言功能障碍(累及语言中枢出现相关表现,语言康复训练是应对手段)、认知功能障碍(有相关表现,可通过训练等改善)、吞咽功能障碍(出现吞咽困难等表现,有相应评估及训练应对)等后遗症
一、运动功能障碍
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肢体瘫痪,如一侧肢体无力或完全不能活动,这与手术过程中对脑部运动相关区域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脑溢血导致运动区受损后,开颅手术虽清除了血肿,但运动功能的恢复存在个体差异,年龄较大的患者往往恢复相对较慢,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有所下降。而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其血管弹性等基础状况较差,也会影响运动功能的恢复进程。
应对:早期可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运动(由康复治疗师帮助患者活动瘫痪肢体)、主动运动(在患者能配合的情况下进行自主肢体活动练习)等,通过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建,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需有所调整,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轻柔、渐进的方式进行。
二、语言功能障碍
表现:若脑溢血累及语言中枢,开颅手术后可能出现语言表达困难(如失语症)或理解障碍等。例如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话语,但自己无法流畅表达;感觉性失语则是患者能发音,但所说内容无法被理解。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大脑可塑性相对降低,语言功能恢复可能更具挑战性,有既往脑血管病史的患者再次出现语言功能障碍的恢复难度也会增加。
应对:语言康复训练是主要手段,包括语言刺激、词汇和句子练习等,针对不同语言障碍类型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避免因语言功能障碍产生焦虑等情绪影响康复。
三、认知功能障碍
表现: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计算力下降等情况。脑溢血影响脑部多个区域后,开颅手术虽缓解了血肿压迫,但认知功能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年轻患者相对年龄较大患者可能有更好的认知功能恢复潜力,有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其大脑的基础状态受影响,会干扰认知功能的恢复。
应对:可以通过认知训练游戏、记忆训练等方式帮助改善认知功能,家属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协助患者进行简单的认知相关活动,如让患者回忆过去的事情等,同时要为患者营造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以利于认知功能恢复。
四、吞咽功能障碍
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严重时可能导致呛咳,进而引发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这与手术对吞咽相关神经或脑部区域的影响有关,老年患者由于本身吞咽功能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加上脑溢血开颅手术的影响,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有吸烟史的患者可能因烟对呼吸道的刺激,在出现吞咽困难呛咳时更易发生肺部感染等问题。
应对:早期可进行吞咽功能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吞咽训练,如吞咽口水训练、吞咽食物质地的逐步调整训练等,对于有呛咳风险的患者,进食时要特别注意体位,如采用半卧位进食等,以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