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性荨麻疹属物理性荨麻疹,分原发性(多遗传、常见于儿童年轻人可终身反复)和继发性(由疾病、药物、感染等诱发且可能伴原发疾病表现),发病机制是皮肤受冷刺激致肥大细胞等活化释放炎症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临床表现有皮肤接触寒冷数分钟出现风团红斑等及严重时全身症状,诊断靠典型病史和皮损表现,必要时用冷激发试验辅助,治疗原则为避免寒冷刺激和药物治疗(首选抗组胺药),特殊人群儿童需防搔抓继发感染、用药谨慎,孕妇用药需多科评估,老年人用抗组胺药要考虑肝肾功能及与基础病用药相互作用并注意保暖。
一、定义
寒冷性荨麻疹是物理性荨麻疹的一种,指皮肤暴露于寒冷环境后(通常为接触0~10℃左右的冷物或处于寒冷环境中),数分钟内局部出现水肿性风团、红斑,可伴有瘙痒、灼热感等不适的皮肤疾病。
二、分类
(一)原发性寒冷性荨麻疹
多为遗传性,常见于儿童或年轻人,可终身反复发生,寒冷刺激后迅速出现皮损,脱离寒冷环境后可逐渐消退。
(二)继发性寒冷性荨麻疹
可由某些疾病(如冷球蛋白血症、梅毒、结缔组织病等)、药物(如青霉素等)、感染等因素诱发,除皮肤受冷出现风团外,可能伴随原发疾病相关表现。
三、发病机制
皮肤受寒冷刺激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活化,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出现水肿性风团、红斑等皮损。
四、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接触寒冷后数分钟内,暴露部位(如面部、手部、足部等)出现风团、红斑,大小不一,可融合成片,一般持续数小时后消退,部分患者可能遗留色素沉着。
全身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头痛、寒战、低血压、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但较为罕见。
五、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病史(皮肤接触寒冷后发病)及皮损表现进行诊断,必要时可通过冷激发试验(如冰水浸泡试验等)辅助明确诊断,以鉴别其他类似皮肤疾病。
六、治疗原则
(一)避免寒冷刺激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寒冷物体或处于寒冷环境,外出时可穿戴保暖衣物保护易暴露部位。
(二)药物治疗
首选抗组胺药物,如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通过拮抗组胺发挥减轻风团、瘙痒等症状的作用,具体药物需在医生评估后选择,避免自行用药。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寒冷性荨麻疹发作时需避免搔抓皮损以防继发感染,用药需谨慎,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非镇静抗组胺药,且需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盲目用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二)孕妇
孕妇患寒冷性荨麻疹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因部分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需经妇产科医生与皮肤科医生共同评估后,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以缓解症状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可能致畸或影响胎儿的药物。
(三)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使用抗组胺药物时需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及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用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身体反应,遵循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意保暖,避免因寒冷刺激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