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恶性肿瘤主要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癌,分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常与内膜增生相关,好发绝经前或围绝经期女性,多为低级别腺癌)与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与雌激素无明显关联,好发绝经后女性,多为高级别浆液性癌等);临床表现有阴道不规则流血、排液(合并感染呈脓血性伴恶臭)、下腹疼痛;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MRI)、病理学检查(分段诊刮或宫腔镜下活检为确诊金标准);治疗有手术(主要手段,依分期选术式)、放疗(术后辅助或姑息)、化疗(晚期或复发转移用,常用紫杉醇、铂类等);预后与分期、组织学类型等相关,早期较好晚期较差;随访术后定期进行,年轻患者有生育需求需评估选治疗方案,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并预防术后并发症。
一、定义与分类
子宫内膜恶性肿瘤是源于子宫内膜上皮的一组上皮性恶性病变,主要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癌。其分类可分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与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Ⅰ型常与子宫内膜增生相关,好发于绝经前或围绝经期女性,组织学多为低级别腺癌;Ⅱ型与雌激素无明显关联,好发于绝经后女性,组织学多为高级别浆液性癌等。
二、临床表现
1.阴道不规则流血:绝经后女性多表现为阴道少量流血,未绝经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2.阴道排液:可为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若合并感染则呈脓血性且伴恶臭。3.下腹疼痛:晚期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神经时,可出现下腹及腰骶部疼痛。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月经史、生育史、家族肿瘤史等信息。2.妇科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形态、附件等情况。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初步判断子宫肌层浸润及宫腔状况;MRI能更精准地明确肿瘤浸润深度、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关系。4.病理学检查:通过分段诊刮或宫腔镜下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
四、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依据肿瘤分期选择手术方式,如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等。2.放疗:包括术后辅助放疗,适用于存在高危因素(如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等)的患者;也可用于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的姑息放疗。3.化疗:多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可采用静脉化疗或腹腔化疗等方式,常用药物有紫杉醇、铂类等。
五、预后及随访
1.预后:预后与肿瘤分期紧密相关,早期患者预后较好,晚期患者预后较差。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亦影响预后,低分化肿瘤预后相对更差。2.随访:术后需定期随访,术后2年内每3-6个月复查一次,包含妇科检查、肿瘤标志物(如CA125等)、影像学检查等;2年后每6-12个月复查一次,随访内容依患者具体情况调整。
六、特殊人群考虑
1.年轻患者:若有生育需求,需充分评估肿瘤情况后谨慎选择治疗方案,部分早期、低危的年轻患者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密切随访。2.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选择对身体耐受性较好的治疗方式,同时注重预防术后并发症,如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