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的原因涉及内分泌因素(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卵巢因素(卵巢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因素(子宫内膜损伤、子宫发育不良)、生活方式因素(过度节食、吸烟酗酒)以及特殊人群情况(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女性的不同表现及相关注意事项)。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激素对女性生殖系统有重要影响。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月经紊乱,出现月经量少的情况;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早期也可能出现月经失调,表现为月经量少等。相关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中,约一定比例会出现月经改变,其中包括月经量少。
卵巢因素
卵巢功能减退:随着年龄增长,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储备减少,雌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增生不足,可导致月经量少。例如,35岁以后女性卵巢功能开始逐渐下降,月经量少的发生率会有所增加。另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医源性因素(如放疗、化疗)等也可导致卵巢功能过早减退,引起月经量少。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PCOS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存在胰岛素抵抗等情况。过多的雄激素可抑制卵泡发育,导致卵泡发育不成熟或不排卵,子宫内膜长期受单一雌激素刺激,缺乏孕激素拮抗,子宫内膜薄,从而出现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的情况。临床研究显示,PCOS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存在月经量少的表现。
子宫因素
子宫内膜损伤:人工流产、清宫手术等宫腔操作可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导致子宫内膜粘连,使子宫内膜面积减少,从而引起月经量少。多次宫腔操作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损伤的风险更高。例如,有过2次及以上人工流产史的女性,月经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宫腔操作史的女性。
子宫发育不良: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可导致子宫内膜面积较小,月经量相对较少。这种情况在青春期女性中相对常见,可通过相关检查明确子宫发育情况。
生活方式因素
过度节食:长期过度节食会导致机体摄入热量不足,体内脂肪含量过低,影响雌激素的合成,使雌激素水平下降,进而引起月经量少。例如,一些为追求苗条身材而过度节食的女性,容易出现月经紊乱,表现为月经量少。
吸烟酗酒: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以及酒精可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月经周期和经量。有研究表明,长期吸烟酗酒的女性,出现月经量少的概率比不吸烟酗酒的女性高。
特殊人群情况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内分泌调节不稳定,容易出现月经量少的情况。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轴系逐渐完善,月经会逐渐规律。但如果长期月经量少且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第二性征发育异常等,需及时就医检查。
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若有备孕计划或已怀孕,出现月经量少需首先排除妊娠相关情况,如先兆流产、宫外孕等。同时,育龄期女性若因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导致内分泌紊乱,也易出现月经量少。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常出现月经紊乱,包括月经量少。此阶段女性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了解自身内分泌及生殖系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