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癣有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等类型,分别有不同皮肤损害表现,还伴有瘙痒、异味等伴随症状,儿童、老年人、多汗人群患手足癣各有特点,水疱鳞屑型等与皮肤癣菌感染及局部环境等有关,浸渍糜烂型异味因微生物滋生,儿童病情发展快易扩散,老年人症状不典型且易受基础疾病影响,多汗人群患病概率高易复发。
一、皮肤损害表现
手足癣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等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皮肤损害表现。
水疱鳞屑型:多见于指(趾)间、掌心、足侧等部位,初起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水疱可融合,疱液清亮,周围无红晕,数日后水疱干涸脱屑,相互融合的鳞屑呈环状或多环状,边缘清楚,瘙痒明显。例如相关研究表明,此类患者皮肤表面的水疱形成与皮肤癣菌感染后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真菌在皮肤角质层内生长繁殖,刺激皮肤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导致水疱形成。
角化过度型:常见于足跟、手掌等部位,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一般无明显水疱。该型的发生与皮肤癣菌长期感染,导致皮肤角质层代谢异常有关,皮肤癣菌产生的一些酶类破坏了皮肤角质层的正常结构和代谢,使得角质层过度增生。
浸渍糜烂型:好发于指(趾)间,尤以第3-4和4-5指(趾)间最为常见,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有少量渗液,常伴有恶臭,瘙痒剧烈。这是因为指(趾)间部位潮湿,皮肤癣菌容易滋生,且局部皮肤相互摩擦,导致皮肤浸渍,为真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
二、伴随症状
瘙痒:是手足癣常见的伴随症状,程度轻重不一。瘙痒是由于皮肤癣菌代谢产物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的。水疱鳞屑型和浸渍糜烂型患者往往瘙痒较为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在夜间,瘙痒可能会加重,导致患者难以入睡。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感觉较为敏感,且难以准确表达瘙痒的程度,可能会表现出烦躁、搔抓局部等行为。
异味:浸渍糜烂型手足癣患者常伴有明显异味,主要是因为局部皮肤糜烂,细菌等微生物滋生,分解皮肤表面的物质产生异味。这种异味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适,还可能影响患者的社交活动。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
儿童:儿童手足癣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其皮肤薄嫩,病情发展可能较快。儿童手足癣多为水疱鳞屑型,可能与儿童活泼好动,手足容易出汗,局部环境潮湿有关。而且儿童自我防护意识差,搔抓后容易导致皮疹扩散,累及更多部位。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儿童手足癣患者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容易相互传染。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减退,血液循环较差,手足癣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常表现为角化过度型。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这会影响手足癣的恢复,因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皮肤癣菌容易在高血糖环境下繁殖,导致手足癣病情顽固。
多汗人群:多汗人群手足部容易出汗,局部环境潮湿,为皮肤癣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多汗人群患手足癣的概率相对较高,且病情可能更容易反复发作。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爱运动等多汗的人群,手足部经常处于潮湿状态,增加了感染皮肤癣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