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病变,发病机制有种植学说和体腔上皮化生学说,临床表现有痛经、月经异常、不孕、性交疼痛等,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和血清CA125测定,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育龄女性要积极就医,老年女性要综合评估,有家族遗传倾向人群要定期检查,生活方式会影响发病风险,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人群要定期随访。
一、定义
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常见病变,是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内生长,反复周期性出血,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因囊内含有暗褐色、似巧克力样糊状陈旧血性液体,故称为巧克力囊肿。
二、发病机制
种植学说:经血逆流,内膜碎屑随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进入盆腔,种植在卵巢表面或盆腔其他部位并生长、蔓延。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卵巢生发上皮、盆腔腹膜等由胚胎期具有高度化生潜能的体腔上皮分化而来,在反复受到经血、慢性炎症等刺激后,可被激活转化为子宫内膜样组织,形成巧克力囊肿。
三、临床表现
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疼痛常于月经开始出现,并持续整个经期。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
月经异常: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等。
不孕:巧克力囊肿患者不孕率较高,主要与盆腔环境改变、卵巢功能异常、免疫因素等有关。
性交疼痛:囊肿累及盆腔腹膜时,性交时可出现疼痛,尤其以月经前较为明显。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巧克力囊肿的常用方法,可发现卵巢内无回声区,边界清晰或模糊,囊壁较厚且粗糙,囊内可见细密点状回声。
磁共振成像(MRI):对巧克力囊肿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更清晰地显示囊肿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血清CA125测定:部分患者血清CA125水平会升高,但一般多低于350U/mL,在诊断和病情监测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特异性不高,一些其他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等也可能导致CA125升高。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巧克力囊肿可能影响生育,对于有生育计划的育龄女性,应积极就医,根据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以提高受孕几率。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患巧克力囊肿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现也需重视,需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囊肿情况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手术治疗需考虑患者的耐受能力等。
有家族遗传倾向人群:虽然巧克力囊肿的遗传因素尚不明确,但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应更加关注自身妇科健康,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处理。
生活方式相关:长期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可能影响机体的内分泌功能,从而增加巧克力囊肿的发病风险。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合理作息、适当运动、减轻压力等,有助于维持内分泌平衡,降低患病风险。
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人群:既往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人群发生巧克力囊肿的几率相对较高,这类人群应定期进行妇科随访,加强病情监测,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如痛经进行性加重等,要及时就医明确是否为巧克力囊肿复发等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