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致局限性水肿反应以风团样皮疹为典型表现突发突消伴不同程度瘙痒,病因分外源性(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因素)和内源性(自身免疫、内分泌紊乱),临床表现有典型(突发风团大小不一颜色鲜红或苍白数小时消退易复发伴痒)、特殊(急慢性及特殊类型如皮肤划痕症、寒冷性荨麻疹等),诊断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可辅过敏原检测等检查,治疗分避免诱因和药物治疗(首选抗组胺药严重用肾上腺素),特殊人群儿童用药遵儿科原则、妊娠期需评估药物风险、老年人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与基础病用药相互作用。
一、定义
荨麻疹是一种因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局限性水肿反应,以风团样皮疹为典型临床表现,通常突发突消,伴不同程度瘙痒。
二、病因
(一)外源性因素
1.食物:常见致敏食物包括鱼虾、贝类、坚果、牛奶、鸡蛋等,进食后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导致荨麻疹。2.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血清制品等药物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发变态反应。3.感染:病毒(如感冒病毒)、细菌(如链球菌感染)、寄生虫等感染可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从而导致荨麻疹。4.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刺激等物理因素可直接刺激皮肤血管,引发风团。
(二)内源性因素
1.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易出现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引发荨麻疹,如甲状腺疾病患者。2.内分泌紊乱:月经周期、妊娠等内分泌变化可影响机体免疫状态,诱发荨麻疹。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表现
突发风团,大小不一,
颜色可呈鲜红或苍白,
风团通常在数小时内消退,
不留痕迹,但易反复发作,
常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二)特殊表现
1.急性荨麻疹:病程<6周,起病急,症状相对明显,可能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2.慢性荨麻疹:病程≥6周,风团反复发作,全身症状较轻。3.特殊类型荨麻疹:如皮肤划痕症(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出现条状风团)、寒冷性荨麻疹(接触冷风、冷水后暴露部位出现风团)等,各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
四、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诊断,若需明确病因,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血常规(了解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等检查,以辅助查找可能的诱发因素。
五、治疗原则
(一)避免诱因
尽量明确并避免接触已知的诱发因素,如停止食用可疑致敏食物、停用可疑药物等。
(二)药物治疗
首选抗组胺药,如第二代抗组胺药(西替利嗪等),可有效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如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使用抗组胺药需遵循儿科安全原则,优先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避免使用不适合低龄儿童的药物,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二)妊娠期患者
妊娠期荨麻疹患者用药需谨慎评估药物对胎儿的风险,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对安全的药物。
(三)老年人患者
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使用抗组胺药时需注意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如嗜睡等)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需关注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