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偏瘫在运动功能方面有肢体活动不对称、肌张力异常;姿势与体位方面有卧位和坐位姿势异常;反射异常方面有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亢进、不对称颈紧张反射异常;面部表现有面部不对称;喂养方面有吸吮、吞咽异常。家长需密切关注宝宝生长发育,发现异常及时带其就诊,早期干预很重要,照顾时保证营养摄入,严禁自行不恰当处理宝宝。
1.肢体活动不对称:宝宝偏瘫时常见一侧肢体活动明显减少且不灵活,比如正常宝宝双侧上肢能较对称地进行抓取、挥动等动作,而偏瘫宝宝患侧上肢活动幅度小、动作笨拙,或者下肢行走时患侧下肢蹬踏力量弱、步态异常。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对肢体运动的神经调控,导致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受限。
2.肌张力异常: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或减低情况。肌张力增高时,患侧肢体感觉较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肌张力减低时,患侧肢体松软,像抱起宝宝时患侧肢体不能很好配合维持姿势。脑部病变干扰了神经对肌肉张力的调节机制,从而引发肌张力的异常改变。
姿势与体位方面
1.卧位姿势异常:平卧时,患侧肢体常处于特定异常姿势,如患侧上肢内收、内旋,下肢伸直、内收内旋等;侧卧位时,患侧身体部分可能不能保持正常对称的体位状态。这是由于神经传导异常,使得肢体不能维持正常的体位摆放。
2.坐位姿势异常:宝宝坐位时,身体可能向患侧倾斜,或者患侧上肢不能正常支撑身体、维持坐位平衡。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对身体姿势平衡调节的神经功能,导致坐位姿势出现异常。
反射异常方面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亢进:比如拥抱反射,正常足月儿出生后3-4个月时拥抱反射应消失,而偏瘫宝宝可能该反射延迟消失;或者出现原始反射亢进情况。这是因为脑部受损后,神经发育和反射调节出现紊乱,使得原始反射不能按正常规律发展。
2.不对称颈紧张反射异常:正常新生儿存在不对称颈紧张反射,头转向一侧时,该侧上肢伸直,对侧上肢屈曲,一般2-3个月时消失,偏瘫宝宝此反射可能异常,如持续存在或表现异常。这与脑部病变影响神经对反射的调控有关。
面部表现方面
1.面部不对称:双侧面部表情可能不对称,患侧面部肌肉运动减少,比如微笑时两侧不对称,患侧笑容较平淡或动作不明显。这是因为面部肌肉运动受脑部神经支配,脑部病变影响了对患侧面部肌肉神经调控,导致面部表现不对称。
喂养方面
1.吸吮、吞咽异常:偏瘫宝宝可能在吸吮母乳或奶瓶时,患侧口腔运动不灵活,出现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情况,表现为吸吮时费力、易呛奶等。这是由于口腔周围肌肉受脑部神经调控,病变后影响了吸吮和吞咽相关肌肉的协调运动。
温馨提示: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若发现宝宝有上述异常表现,尤其是新生儿及小婴儿时期,应及时带宝宝到儿科或神经内科就诊,进行详细检查,如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因为早期干预对于改善宝宝预后非常重要,不同年龄的宝宝脑部修复能力不同,新生儿和小婴儿脑部具有一定可塑性,及时干预可能最大程度减轻偏瘫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在照顾偏瘫宝宝过程中,要注意保证宝宝营养摄入,针对喂养问题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特殊喂养辅助等,但严禁自行给宝宝使用药物等进行不恰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