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粘连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清宫、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子宫纵隔切除术等)、宫腔感染(如子宫内膜炎、盆腔结核等)、医源性损伤以及其他因素(如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年龄因素等),不同因素通过不同方式增加宫腔粘连发生风险,需针对相关因素采取预防措施。
一、宫腔操作史
1.人工流产手术:是引起宫腔粘连最主要的原因。在人工流产过程中,手术器械可能会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尤其是反复多次的人工流产,子宫内膜受损程度加重,使得子宫肌层暴露,进而引发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宫腔粘连。据相关研究显示,人工流产术后发生宫腔粘连的概率较高,且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风险进一步升高。对于育龄女性来说,频繁进行人工流产会显著增加宫腔粘连的发生风险,因此应做好避孕措施,减少非意愿妊娠及人工流产的发生。
2.清宫手术:如不全流产后的清宫,同样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清宫操作会对子宫内膜造成机械性损伤,若损伤较严重,基底层受损后,子宫内膜修复困难,容易引发宫腔粘连。对于有过清宫手术史的女性,尤其是多次清宫的情况,需要密切关注月经情况等,以便早期发现宫腔粘连。
二、宫腔感染
1.子宫内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子宫内膜炎,如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等。产后或流产后身体抵抗力下降,细菌容易入侵宫腔引发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如刮宫等破坏了生殖道的自然防御屏障,也易导致细菌感染子宫内膜,炎症长期刺激会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修复,增加宫腔粘连的发生几率。对于产后女性及宫腔手术后的患者,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感染,一旦出现发热、腹痛、阴道分泌物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发展为慢性子宫内膜炎进而增加宫腔粘连风险。
2.盆腔结核:结核杆菌感染盆腔,累及子宫内膜时,会破坏子宫内膜组织,导致宫腔粘连。盆腔结核多发生在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的人群中,由于结核杆菌的特异性破坏作用,子宫内膜遭受严重损害,引发宫腔粘连的可能性较大。对于有结核病史的人群,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子宫内膜情况,警惕宫腔粘连的发生。
三、医源性损伤
1.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在切除子宫黏膜下肌瘤时,可能会对宫腔内膜造成损伤,尤其是肌瘤基底部位的内膜,手术操作易导致基底层受损,从而引发宫腔粘连。对于接受该手术的患者,术后需要关注月经变化等,以便早期发现宫腔粘连。
2.子宫纵隔切除术:在进行子宫纵隔切除手术时,对宫腔内的操作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导致宫腔粘连发生。此类手术患者术后也需要注意观察自身状况,预防宫腔粘连。
四、其他因素
1.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部分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的患者可能存在宫腔形态异常,子宫内膜本身的生长发育就存在问题,相对更容易发生宫腔粘连。例如先天性无子宫或始基子宫等,但临床上更常见的是一些轻度子宫发育异常导致内膜面积等异常,增加了宫腔粘连的易感性。
2.年龄因素:育龄期女性相对处于宫腔粘连发生的较高风险阶段,而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接近绝经期时,子宫内膜本身的增殖、修复能力下降,发生宫腔粘连的风险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但育龄期仍是主要的高发年龄段。对于育龄女性,要格外注意宫腔相关操作及预防感染等,以降低宫腔粘连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