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生与感染性因素(病毒感染较常见,细菌感染较少见)、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异常攻击面神经致炎症等)、血管性因素(供应面神经血管病变致缺血缺氧)、创伤性因素(颅面部外伤、医源性创伤)及其他因素(先天性因素、中毒因素)相关。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最常见的是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引起膝状神经节炎,导致面神经受损,引发周围性面瘫。研究表明,约有三分之一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面神经的炎症、水肿,进而影响面神经的正常功能。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且不分性别差异,生活中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更容易遭受病毒侵袭,如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因病毒感染导致的周围性面瘫。
2.细菌感染:较少见,如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等,也可能引发面神经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周围性面瘫,但相对病毒感染来说发生率较低。
二、自身免疫性因素
当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可能会错误地攻击面神经,引发免疫性炎症反应,导致周围性面瘫。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更易出现,比如患有格林-巴利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相关疾病时,面神经也可能受到累及,发生炎症、水肿等改变,影响其传导功能,进而出现周围性面瘫表现。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因自身免疫异常而发病,生活中长期处于压力过大、生活作息不规律等情况可能会影响自身免疫功能,增加自身免疫性周围性面瘫的发生风险。
三、血管性因素
供应面神经的血管发生病变,如血管痉挛、狭窄、堵塞等,导致面神经缺血、缺氧,进而引起面神经功能障碍,引发周围性面瘫。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容易出现血管病变,影响面神经的血液供应,增加周围性面瘫的发生几率。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血管性因素相关的周围性面瘫,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发生血管病变,而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血管病变风险更高,需要特别注意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周围性面瘫的发生风险。
四、创伤性因素
1.颅面部外伤:如颞骨骨折、面部切割伤等直接损伤面神经,可导致周围性面瘫。这种情况多有明确的外伤史,例如交通事故导致的面部外伤、头部受到撞击等情况,外伤直接作用于面神经相关部位,造成面神经的结构损伤,从而引发面瘫。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若发生颅面部外伤也可能出现此类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处理。
2.医源性创伤:在一些头部或面部的手术过程中,如中耳手术、腮腺手术等,有可能因手术操作不当损伤面神经,导致周围性面瘫。例如中耳手术中,由于面神经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手术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及面神经,引发术后周围性面瘫。此类情况在接受相关手术的患者中存在一定发生概率,医生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极其精细操作以避免损伤面神经。
五、其他因素
1.先天性因素:极少数人可能存在面神经发育异常等先天性因素,导致出生后就出现周围性面瘫相关表现,但相对较为罕见。
2.中毒因素:某些毒物中毒,如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也可能影响面神经的功能,导致周围性面瘫。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中毒风险增加,可能引发面神经的损伤;处于一氧化碳环境中且发生中毒的人群也可能出现面神经受累情况,进而出现周围性面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