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软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常见病毒有肠道病毒等,经粪-口或密切接触传播,病毒入血后穿血-脑屏障致脑膜脊髓膜炎症。儿童成人表现有别,一般有发热头痛呕吐等,诊断靠脑脊液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一般和抗病毒,多数预后良好,少数留后遗症,儿童及有基础病等预后差
一、病毒性脑膜炎的定义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常见病毒: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是病毒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其次为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等。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夏季和秋季为高发季节,儿童感染相对较多;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等。病毒经肠道或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先在局部黏膜细胞及淋巴结等处增殖,然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再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和脊髓膜的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年龄因素影响
儿童:起病较急,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症状,如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甚至更高)、咽痛、咳嗽、恶心、呕吐等,随后出现头痛、嗜睡、烦躁不安等,部分儿童可出现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表现。
成人:症状相对儿童可能稍轻,发热程度个体差异较大,头痛较为突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谵妄等,脑膜刺激征表现也较明显。
一般表现:典型患者有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意识模糊、嗜睡,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有些患者还可能伴有全身不适、乏力等全身症状。
四、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
常规检查:脑脊液压力可正常或升高,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多在(10-500)×10/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病毒学检查:通过脑脊液病毒分离、PCR检测病毒核酸等方法可明确致病病毒,对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例如,肠道病毒感染时,可在脑脊液中检测到相应病毒的核酸。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但对于病情较重、有神经系统局灶症状等情况的患者,可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如颅内肿瘤、脑出血等。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通风良好。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变化。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方法控制体温,成人发热体温超过38.5℃可考虑物理降温结合适当补液等支持,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综合考量。
抗病毒治疗:根据不同的致病病毒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可选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依据病原学检测结果等准确选择,且要严格遵循药品的适应证等要求。
六、预后情况
大多数病毒性脑膜炎患者预后良好,经过及时治疗后,多数患者可在数周内康复,不留后遗症。但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减退、癫痫、肢体瘫痪等。儿童患者相对成人在恢复过程中可能需要更精心的护理和康复干预,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尚在发育中,疾病对其影响可能更需要长期关注和康复措施来促进恢复。而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可能出现病情反复或遗留严重后遗症的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