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分为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皮疹多对称分布于下肢及臀部等,初起为小型荨麻疹等后变可触及紫癜,好发于儿童青少年,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要找可疑诱因用抗组胺或激素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疹散在密集瘀点瘀斑可发生于任何部位,诊断看血常规等,治疗依病情轻重,儿童患紫癜需特别护理及注意药物安全,成人要关注基础病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一、定义与分类
紫癜引起的皮疹是由紫癜相关疾病导致的皮肤表现,常见类型包括过敏性紫癜皮疹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疹。过敏性紫癜皮疹多为对称性分布于下肢及臀部的瘀点、瘀斑,大小不等,可稍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疹表现为皮肤散在或密集的瘀点、瘀斑,多无瘙痒等不适。
二、临床表现特点
1.过敏性紫癜皮疹: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皮疹初起为小型荨麻疹或粉红色斑丘疹,数小时后转变为可触及的紫癜,大小形态不一,可融合成片,多对称分布,一般无疼痛或瘙痒,好发部位为下肢伸侧、臀部。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疹:可见皮肤瘀点、瘀斑,瘀点可呈针尖样,瘀斑大小不等,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病情较轻时可能仅表现为皮肤散在小瘀点,病情较重时瘀斑范围扩大,部分患者可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等黏膜出血表现。
三、诊断依据
1.病史采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感染史、血液系统疾病史等。过敏性紫癜患者可能有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感染史;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需了解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观察皮疹的分布、形态、颜色等特征,同时检查有无黏膜出血、关节肿胀等其他伴随表现。
3.实验室检查:过敏性紫癜患者血常规一般无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正常,部分患者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常规可见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凝血功能可正常或有异常(如严重血小板减少时凝血功能可能受影响),骨髓穿刺检查有助于明确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等。
四、治疗原则
1.过敏性紫癜:首先要寻找并避免可疑诱因,如感染、食物、药物等。可使用抗组胺药物改善过敏症状,如氯雷他定等;对于病情较重,如出现关节肿痛、腹痛、肾损害等情况,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等。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措施,病情较轻的患者可先观察,避免外伤;病情较重时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有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紫癜性皮疹时,需特别注意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导致皮肤破损感染。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皮疹变化、有无腹痛、血尿等表现,因为儿童过敏性紫癜可能较易出现肾损害等并发症。在治疗时,儿童使用药物需严格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及儿童的生理特点,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2.成人:成人患紫癜性皮疹时,要关注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如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成人患者,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的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问题,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女性患者需注意月经期间皮疹及出血情况的变化,男性患者则要关注是否有其他伴随的身体异常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