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病史采集需问症状、基础疾病等;体格检查包括测血压、查神经系统体征;影像学检查有TCD可初步筛查脑血流,头颅CT、MRI可查脑部病变及血管情况,CTA、DSA可更清晰显示脑血管;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看贫血,血生化查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看凝血状态。
一、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等,同时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以及吸烟、酗酒等生活方式情况,这些因素与脑供血不足的发生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病史特点可能有所不同,如老年患者基础疾病相对较多,对病情的描述可能相对模糊。
2.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血压测量,了解血压是否正常,高血压或低血压都可能影响脑供血。还需检查神经系统体征,如肢体肌力、肌张力、感觉反射等,初步判断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二、影像学检查
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原理及意义:通过检测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指标来评估脑血流情况。它可以发现颅内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痉挛等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情况,操作简便、无创,可作为脑供血不足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其正常血流速度范围略有差异,一般来说,中青年人群与老年人群的正常血流速度标准不同,在检查时需综合考虑年龄因素。
2.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
头颅CT:能发现脑部是否有梗死、出血等病变,对于急性脑梗死可及时明确诊断,但对于早期轻度脑供血不足可能显示不明显。在急诊情况下,头颅CT是快速筛查脑部病变的常用方法。
头颅MRI:对脑缺血的敏感性高于CT,能更早发现脑内微小梗死灶等病变,还可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了解脑血管的形态,判断是否存在血管狭窄、闭塞等情况。对于有神经系统症状但头颅CT无明显异常的患者,头颅MRI检查更为重要。不同性别患者在影像学表现上一般无显著差异,但在检查前需考虑患者的病史,如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则不能进行MRI检查。
3.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CTA: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进行CT扫描,重建脑血管图像,能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狭窄部位及程度等。
DSA: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脑血管的情况,明确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病变,但它是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如对比剂过敏、穿刺部位出血等。一般在其他检查初步怀疑脑血管有严重病变时才考虑进行DSA检查。
三、血液检查
1.血常规: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等情况,贫血可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引起脑供血不足。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血常规指标有差异,儿童和老年人的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与成年人不同。
2.血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血糖异常(过高或过低)会影响脑部能量供应,血脂异常(如高血脂)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进而影响脑供血。肝肾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因为一些药物的代谢与肝肾功能相关,在诊断脑供血不足并考虑治疗时需参考肝肾功能情况。
3.凝血功能检查: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脑供血不足。如发现凝血功能异常,需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易栓症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