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阴道炎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引发的混合感染,因阴道内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等厌氧菌增加所致,病因有阴道菌群失调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为分泌物异常、外阴瘙痒等,诊断靠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查,治疗用抗厌氧菌药物并去除诱因,孕妇等特殊人群有特殊处理,预防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和正确用抗生素。
一、定义
细菌阴道炎是一种由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引起的混合感染,主要是阴道内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及其他厌氧菌增加所致的阴道炎症。
二、病因
1.阴道菌群失调:正常情况下,阴道内以产生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占优势,它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当阴道内环境改变,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性生活频繁、过度冲洗阴道等,会导致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等厌氧菌大量繁殖,从而引发细菌阴道炎。例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时,会抑制乳杆菌生长,破坏阴道菌群平衡,为厌氧菌等的滋生创造条件。
2.其他因素:性生活混乱、多个性伴侣等也可能增加细菌阴道炎的发生风险。此外,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不注意外阴清洁卫生等,也可能与细菌阴道炎的发生相关。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阴道分泌物异常:患者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灰白色、稀薄状,有鱼腥味,尤其在性交后加重。这是因为厌氧菌繁殖过程中产生胺类物质,导致分泌物有特殊气味。
外阴瘙痒:部分患者会出现外阴轻度瘙痒,但一般不如霉菌性阴道炎瘙痒剧烈。
2.体征:检查可见阴道黏膜无明显充血等炎症表现,这与其他一些阴道炎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有区别,后者常有阴道黏膜充血等明显炎症体征。
四、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观察:根据患者上述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味等典型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阴道分泌物pH值测定:正常阴道pH值多在3.8-4.4,细菌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常大于4.5。
线索细胞检查:取阴道分泌物涂片,在显微镜下可见线索细胞,线索细胞是指阴道脱落的表层细胞黏附大量加德纳菌等厌氧菌,是细菌阴道炎的特异性体征。
胺试验:取阴道分泌物加入10%氢氧化钾溶液,可产生鱼腥味,因为胺遇碱释放氨所致。
五、治疗原则
主要是使用抗厌氧菌药物治疗,如甲硝唑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同时,要注意去除诱因,如停止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需更加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因为孕期细菌阴道炎可能会增加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所以需要及时规范治疗。
六、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外阴清洁: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即可,避免过度冲洗阴道,以免破坏阴道正常菌群平衡。例如,过度使用洗液冲洗可能会杀灭乳杆菌,破坏阴道微生态。
合理性生活:避免性生活混乱,固定性伴侣,性生活前后注意双方外阴清洁。
2.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必须使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并可同时补充阴道益生菌,以维持阴道菌群平衡。
七、特殊人群情况
1.孕妇:孕妇患细菌阴道炎需重视,因为可能影响妊娠结局。由于孕期用药需谨慎,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孕妇具体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孕妇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复诊。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细菌阴道炎。这类人群除了按常规治疗外,可能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以增强阴道局部抵抗力,减少细菌阴道炎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