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病变形成血栓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发局灶性神经缺损,发病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相关,好发于中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长期烟酒者,多数患者发病前可能有TIA病史,发病时现头痛头晕等,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有不同特异性表现,急性期需尽快就医及控制基础疾病,康复期要开展个性化康复训练,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致使动脉壁出现病变,在此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血管腔内形成血栓,进而造成血管闭塞,使得相应供血区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坏死,从而引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等因素相关,好发于中老年人,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长期吸烟、酗酒者风险相对较高。
二、症状表现
(一)一般症状表现
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如短暂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但也有部分患者起病较急。发病时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逐渐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二)不同血管部位血栓的特异性表现
1.颈内动脉系统血栓:若为颈内动脉主干血栓,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优势半球受累时还可伴有失语症;若为颈内动脉分支血栓,症状相对较轻,表现可能局限于相应供血区域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单眼一过性黑矇(颈内动脉眼支受累时)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常见症状有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严重时可出现交叉性瘫痪、四肢瘫、昏迷甚至危及生命,若累及脑干重要结构,还可能影响呼吸、循环等生命中枢功能。
三、应对措施
(一)急性期处理
1.尽快就医: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疑似脑血栓形成的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前往医院就诊,争取在有效时间窗内进行溶栓、取栓等治疗。例如,静脉溶栓通常要求在发病4.5小时内进行,动脉取栓可能有更宽泛的时间窗,但也需尽早评估后实施。
2.基础疾病控制: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若患者有高血压,需根据病情合理调控血压,但要避免血压骤降;若有糖尿病,需通过饮食、药物等方式控制血糖水平;若存在高脂血症,要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血脂。
(二)康复期处理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康复训练需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训练、言语功能康复训练等。例如,对于肢体瘫痪的患者,可进行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训练,逐步恢复肢体功能;对于存在言语障碍的患者,可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如发音训练、复述训练等。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脑血栓形成后恢复相对较慢,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避免因康复训练强度过大引发其他并发症。
2.儿童:儿童发生脑血栓形成较为罕见,若出现相关症状,需高度重视,及时就医,因为儿童的脑血管解剖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治疗方案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手段,且要加强康复期的监测与个性化康复指导。
3.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基础疾病的管理要求,在使用相关治疗脑血栓形成的药物时,需特别注意药物与基础疾病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确保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