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晕厥由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致周围血管扩张等引发短暂意识丧失,可分多类,有前驱及发作时表现,诱因分情境性和自身特点相关,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预后一般良好但需关注特殊人群及频繁发作情况
一、定义与分类
单纯性晕厥是由于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导致短暂的周围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可分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情境性晕厥等类型。
二、临床表现特点
1.前驱症状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青少年及中青年相对多见,儿童及老年人也有发生可能。儿童可能在长时间站立、闷热环境等情况下出现,老年人可能在体位突然改变、排尿等情境下诱发。性别上无明显特定偏好,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发生频率可能有差异,比如久坐少动人群相对更易因长时间站立等诱发。病史方面,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病史者更易出现。前驱症状常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视物模糊、乏力等,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十秒。
2.晕厥发作时表现
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可伴有肌张力降低,患者摔倒,摔倒时多无外伤,因为肌肉松弛。发作时血压下降,心率可减慢或正常,瞳孔一般无明显变化,发作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一般数秒至数分钟,可自行恢复。
三、诱发因素特点
1.情境性因素
直立位相关:长时间站立、久蹲后突然站起等情况易诱发,因重力作用使血液淤积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对于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差,体位改变时更易出现回心血量不足;儿童若长时间站立玩耍,也可能因下肢血液回流问题诱发。
排尿相关:排尿中或排尿后突然发生,可能与排尿时腹压骤降,静脉回流减少有关。男性、老年人因前列腺增生等可能在排尿时更易出现腹压变化,增加诱发风险。
吞咽相关:快速吞咽大量空气、剧烈吞咽等情况可能诱发,机制可能与迷走神经反射有关。
咳嗽相关:剧烈咳嗽时胸腔内压力增高,静脉回流受阻,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发晕厥,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史者咳嗽时更易诱发。
其他情境:如疼痛、情绪激动、闷热环境等也可诱发,疼痛刺激或情绪激动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血管扩张等改变。
2.自身特点相关
体质较弱者,如平时缺乏锻炼、营养状况不佳者,对各种刺激的耐受能力差,更易发生单纯性晕厥。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体内激素等变化,自主神经功能可能更易紊乱,增加发生晕厥的风险。
四、诊断特点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发作的诱因、前驱症状、发作时表现及持续时间等。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如运动情况、作息、饮食等)、既往病史(有无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例如,询问儿童是否在学校长时间站立后出现过晕厥,老年人是否在排尿后有过意识丧失等情况。
2.体格检查
发作时可发现血压降低、心率改变等,发作后一般体格检查多无明显异常,但需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导致的晕厥。
3.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了解发作时及发作前后的心率、心律情况,排除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导致的晕厥。倾斜试验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等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通过改变体位等诱发晕厥样表现,辅助诊断。
五、预后特点
单纯性晕厥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发作次数较少,通过避免诱发因素等可减少发作。但对于频繁发作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需进一步评估和处理。老年人若频繁发生单纯性晕厥,需注意摔倒等导致的外伤风险,儿童频繁发作可能影响学习和生活,需积极寻找诱因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