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受病原体侵袭的炎症性病理改变分急慢性,病因有产后或流产后、宫腔内手术操作后、经期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病理上急性见内膜充血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呈间质纤维化、腺体萎缩伴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临床表现急性有下腹持续钝痛或坠胀、发热、分泌物增多且脓性有异味、月经紊乱,慢性为下腹隐痛坠胀、分泌物增多不明显但有异味、月经紊乱较轻伴不孕,诊断靠妇科检查见宫颈脓性分泌物等、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升高、内膜活检明确,治疗主要用抗生素,特殊人群中妊娠期需选对胎儿影响小抗生素,老年患者要控基础病并监测肝肾功能,儿童期罕见需考虑特殊情况用安全检查治疗方法。
一、定义
子宫内膜炎病变是指子宫内膜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引发的炎症性病理改变,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多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所致,炎症过程会对子宫内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
二、病因
1.产后或流产后感染:产后宫颈口未及时关闭,阴道、宫颈中的病原体易上行感染子宫内膜;流产过程中阴道流血时间长、宫腔内有残留组织等情况,均增加了感染风险。
2.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宫腔操作,若消毒不严格或操作后不注意卫生,病原体可直接侵入子宫内膜引发炎症。
3.经期卫生不良:经期使用不洁卫生巾、经期性交等,会使病原体侵入宫腔导致子宫内膜炎病变。
4.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等,炎症可直接蔓延至子宫内膜引发病变。
三、病理表现
1.急性子宫内膜炎:显微镜下可见子宫内膜充血、水肿,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间质中可有渗出液积聚。
2.慢性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间质纤维化,腺体呈萎缩状态,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病程较长者可能出现内膜增厚不均等表现。
四、临床表现
1.急性子宫内膜炎: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坠胀感,伴有发热,体温可达到38℃左右,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且有异味,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紊乱,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2.慢性子宫内膜炎:下腹隐痛、坠胀感可持续存在,阴道分泌物增多不明显但可能伴有异味,月经紊乱表现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孕等情况,这与炎症影响受精卵着床等有关。
五、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可见宫颈有脓性分泌物,宫颈举痛,子宫体有压痛、增大等表现。
2.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检测: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通常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
3.子宫内膜活检:通过病理检查可明确子宫内膜的炎症状态,如发现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可确诊,同时可进行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六、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为需氧菌感染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等,厌氧菌感染可选用甲硝唑等。对于有宫腔残留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清宫等处理以去除感染病灶。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子宫内膜炎病变需谨慎用药,应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用药前需充分评估胎儿风险与治疗收益,密切监测孕妇及胎儿状况。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在治疗子宫内膜炎病变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影响药物代谢。
3.儿童期女性:儿童期发生子宫内膜炎病变极为罕见,若出现相关症状需高度重视,考虑先天性生殖道畸形等特殊情况,诊断时要采用适合儿童的检查方法,避免过度侵袭性操作,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安全用药,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