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在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定位诊断相关检查及预后方面存在区别,周围性面瘫病变在面神经核或面神经,患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电生理等检查可助诊断,大多预后较好但部分有后遗症;中枢性面瘫病变在面神经核以上中枢部位,仅对侧眼裂以下面肌瘫痪且常伴中枢神经其他症状体征,头部影像检查可助诊,预后取决于原发病变严重程度及基础疾病控制情况。
1.病变部位:
周围性面瘫病变主要位于面神经核或面神经。面神经核发出的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当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会出现周围性面瘫。例如,贝尔面瘫就是常见的周围性面瘫,多因面神经受病毒感染等因素导致神经水肿,在面神经管内受压引起。
中枢性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的中枢部位,常见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囊等部位的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变累及皮质核束时,可引起中枢性面瘫,但其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
2.临床表现:
周围性面瘫:患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贝尔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和吹口哨漏气等。病变侧全部面部表情肌瘫痪是其典型特点,可伴有耳部疼痛、外耳道疱疹等(如亨特综合征,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引起)。年龄方面,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青年相对多见,不同性别发病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若有过度疲劳、受凉等情况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中枢性面瘫:仅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额肌不受累,患者能皱额蹙眉、闭眼,因为支配额肌的中枢神经纤维是双侧支配的。同时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例如脑梗死患者,除了面部表现外,还可能有肢体活动不利等表现。在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人群更易发病,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中长期高血压、高血糖控制不佳等是重要危险因素。
3.定位诊断相关检查:
周围性面瘫:电生理检查如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可发现面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异常。影像学检查如面神经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等可能发现面神经有炎症、水肿等改变。对于亨特综合征患者,耳部疱疹的相关检查可辅助诊断。在特殊人群中,儿童周围性面瘫需要注意排除先天性面神经发育异常等情况,检查时要更加细致,避免遗漏相关病变。
中枢性面瘫:头部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发现脑部的梗死灶、出血灶等病变。例如脑梗死患者头颅MRI可显示相应区域的梗死病灶,帮助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对于老年中枢性面瘫患者,要注意综合评估脑部血管情况等,以制定合适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4.预后方面:
周围性面瘫:大多数周围性面瘫患者预后较好,如贝尔面瘫,约85%的患者可在数周-数月内恢复,完全恢复者可达90%左右。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遗留面部肌肉联动、面肌痉挛等后遗症。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相关,如亨特综合征患者由于病变累及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病情相对较重,预后可能稍差,但经过积极治疗仍有恢复可能。不同年龄患者预后有一定差异,儿童周围性面瘫恢复相对较快,而老年患者恢复可能较慢且容易出现并发症。
中枢性面瘫:预后主要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病变的严重程度。如果原发病变较轻,如小面积脑梗死,经过治疗后面瘫可能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而逐渐恢复;但如果原发病变严重,如大面积脑出血或脑梗死,面瘫恢复往往较差,且可能长期遗留面部功能障碍。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原发病控制不佳会影响面瘫的预后,需要在治疗面瘫的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