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好发于25-45岁生育年龄女性,与经血逆流种植、体腔上皮化生、免疫因素等相关,有痛经、不孕、月经异常、盆腔疼痛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超声检查、血清CA125测定、腹腔镜检查诊断,治疗有药物和手术方式,不同人群如育龄女性、老年女性、有家族史人群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卵巢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卵巢上,周期性出血,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因囊内含有类似巧克力样的糊状陈旧血性液体而得名。好发于25~45岁的生育年龄女性,与月经周期、遗传、免疫等因素相关。
二、发病机制
1.经血逆流种植:经期时,子宫内膜碎屑可经输卵管逆流至盆腔,种植在卵巢表面并生长,逐渐形成囊肿。
2.体腔上皮化生:卵巢生发上皮、盆腔腹膜等组织被认为由原始体腔上皮分化而来,在反复受到经血、慢性炎症等刺激后,可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进而发展为巧克力囊肿。
3.免疫因素: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无法有效清除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导致其在卵巢处定植生长。
三、临床表现
1.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疼痛常于月经来潮时出现,可持续整个经期。这是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中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所致。
2.不孕:约30%~50%的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伴有不孕。可能与囊肿影响卵巢正常排卵、输卵管通畅性以及盆腔内环境改变有关。
3.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这与异位内膜影响卵巢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失衡有关。
4.盆腔疼痛:除经期腹痛外,还可能出现盆腔深部的慢性疼痛,在性交、排便等时加重。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可发现卵巢内的囊性暗区,囊壁较厚且粗糙,囊内可见细密点状回声。超声检查能初步判断囊肿的大小、位置等情况。
2.血清CA125测定:部分患者血清CA125水平会升高,但该指标特异性不高,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其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
3.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卵巢巧克力囊肿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到病灶的部位、大小等,还能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五、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口服避孕药、孕激素、GnRH-a等。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雌激素合成,使异位内膜萎缩。例如GnRH-a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从而降低雌激素水平,使囊肿缩小,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2.手术治疗:对于囊肿较大、症状明显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等。手术可以直接去除病灶,但有复发的可能。年轻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尽量保留卵巢功能,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且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可考虑行患侧附件切除术。
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卵巢巧克力囊肿可能影响生育,计划怀孕的女性应尽早就诊,评估病情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卵巢功能和囊肿情况,备孕期间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2.老年女性:老年女性患卵巢巧克力囊肿相对较少,但也需重视。若发现囊肿,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囊肿性质等,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对于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可采取保守观察,但需定期复查,观察囊肿变化。
3.有家族史人群:有卵巢巧克力囊肿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早期干预。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减少精神压力等,可能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