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类型,本质是异位内膜在卵巢生长致囊肿形成。发病机制有经血逆流种植和体腔上皮化生学说。临床表现有痛经、不孕、月经异常。诊断靠超声、MRI及血清CA125测定。治疗分药物和手术,药物有避孕药、孕激素、GnRH-a等,手术分保留生育、卵巢功能及根治性手术。特殊人群育龄期要尽早就诊,青春期兼顾症状与卵巢功能,老年需评估身体状况加强术后护理。
一、定义与本质
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常见类型,本质是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内生长,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出血,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因囊内液体含陈旧性血液,外观似巧克力样,故而得名。
二、发病机制
1.经血逆流种植学说:经期时,子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卵巢表面或盆腔其他部位,继而生长、蔓延。例如,有研究发现,这类女性发生巧克力囊肿的风险较正常女性更高。
2.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卵巢表面上皮、盆腔腹膜等体腔上皮,在反复受到经血、慢性炎症等刺激后,可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形成巧克力囊肿。
三、临床表现
1.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趋势,疼痛常于月经开始时出现,可延至整个经期。年轻女性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需警惕巧克力囊肿可能。
2.不孕:巧克力囊肿会影响卵巢的正常排卵功能以及盆腔内环境,从而增加不孕的几率。据统计,约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患者与巧克力囊肿有关。
3.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巧克力囊肿的常用方法,可发现卵巢内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边界多较清晰,囊内可见细密点状回声。经阴道超声的准确性相对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卵巢及盆腔内病变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对巧克力囊肿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更准确地判断囊肿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价格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2.血清CA125测定:部分患者血清CA125水平会升高,但该指标特异性不高,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非囊肿型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其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
五、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
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减少子宫内膜的增生,从而缓解痛经等症状,适用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孕激素:可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蜕膜化和萎缩,常用药物如甲地孕酮等,能改善痛经等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体重增加、阴道不规则出血等副作用。
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明显下降,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适用于症状较重或需要术前缩小囊肿体积的患者,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一般使用时间不超过6个月。
2.手术治疗
保留生育功能手术:适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尽可能保留卵巢功能,切除病灶,但术后有复发的可能。
保留卵巢功能手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但希望保留部分卵巢功能的患者,切除盆腔内病灶及子宫,保留部分卵巢。
根治性手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且病情较重的患者,切除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内所有异位病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若有生育计划,应尽早就诊,在医生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因为巧克力囊肿可能会影响受孕,且孕期巧克力囊肿可能会发生扭转等并发症。
2.青春期女性:对于青春期巧克力囊肿患者,治疗需兼顾缓解症状与保护卵巢功能,药物选择上应尽量避免对生殖内分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的药物,可先尝试药物保守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老年女性:老年患者手术需充分评估身体状况,由于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对手术的耐受性可能较差,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加强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