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有自然防御机制,其失衡诱因包括阴道内菌群失调(如频繁阴道灌洗、抗生素使用不当)、外部病原体感染(性传播病原体如滴虫、淋病奈瑟菌,非性传播病原体如白色念珠菌、葡萄球菌等)、局部卫生不良(会阴部清洁不恰当、穿着不透气内裤),不同人群阴道炎易患因素有差异,育龄女性与性生活、月经周期有关,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降低易患萎缩性阴道炎,儿童期女性因自然防御功能未完全建立等易感染阴道炎
一、阴道的自然防御机制及失衡诱因
阴道具有一定的自然防御功能,如阴道内的乳酸杆菌可分解糖原产生乳酸,使阴道维持酸性环境(pH值通常在3.8~4.4),这种酸性环境能抑制其他病原体生长。而引起阴道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阴道内菌群失调
1.频繁阴道灌洗:正常情况下阴道内菌群处于平衡状态,频繁灌洗会破坏阴道的酸性环境和正常菌群,例如过度灌洗可能使乳酸杆菌数量减少,从而导致其他病原体如加德纳菌等大量繁殖,引发细菌性阴道炎。对于女性来说,尤其是经常进行阴道灌洗的人群,更易出现菌群失调进而诱发阴道炎。
2.抗生素使用不当:长期或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会抑制阴道内乳酸杆菌的生长,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比如一些女性因感冒等疾病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后,阴道内正常菌群被抑制,白色念珠菌等机会致病菌就可能大量繁殖,引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二)外部病原体感染
1.性传播病原体:
滴虫: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女性感染阴道毛滴虫后,会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黄绿色、泡沫状且伴有异味等症状,引发滴虫性阴道炎。有不洁性生活史的女性感染风险较高。
淋病奈瑟菌:也是通过性传播,可引起淋菌性阴道炎,表现为阴道脓性分泌物增多、宫颈充血等。
2.非性传播病原体:
白色念珠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当女性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易发病,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局部糖原含量增加,适合白色念珠菌生长繁殖,从而引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阴道局部环境改变,也容易感染白色念珠菌导致阴道炎。
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这些病原体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途径感染阴道,比如使用公共浴池、浴盆、马桶等,当女性会阴部皮肤黏膜有轻微破损时,病原体容易侵入引发阴道炎,尤其对于卫生习惯较差、不注意会阴部清洁的人群更易发生。
(三)局部卫生不良
1.会阴部清洁不恰当:不注意每天清洗会阴部,或清洗时方法不正确,如先洗肛门再洗会阴,容易将肛门处的病原体带到阴道部位,增加阴道炎的发生风险。尤其对于女性,会阴部相对潮湿,若清洁不当,更利于病原体滋生。
2.穿着不透气的内裤:长时间穿着紧身、不透气的化纤内裤,会使会阴部局部温度升高、湿度增大,为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增加阴道炎的发生几率,尤其是在夏季或运动后,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二、不同人群阴道炎的易患因素差异
(一)育龄女性
1.性生活因素:性生活较活跃的育龄女性,性伴侣的携带病原体可能会传染给女方,增加阴道炎的发生风险。另外,性生活时的摩擦等可能会导致阴道黏膜轻微损伤,使病原体更容易侵入。
2.月经周期影响:月经期间,阴道局部的酸性环境会被经血稀释,抵抗力下降,此时若不注意会阴部卫生,如使用不合格的卫生巾等,就容易引发阴道炎。
(二)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萎缩,局部抵抗力下降,阴道pH值上升,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萎缩性阴道炎。同时,绝经后女性可能因雌激素缺乏出现会阴部皮肤干燥等情况,也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
(三)儿童期女性
儿童期女性阴道自然防御功能尚未完全建立,外阴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到污染,如穿开裆裤、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都可能导致病原体感染引发阴道炎,而且儿童阴道炎可能与卫生习惯不良、家长护理不当等因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