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是脑某局部血液供应不足致脑功能障碍,病理基础是局部血流灌注减少且无不可逆损伤;脑梗是血管阻塞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有不可逆损伤。脑供血不足症状较轻多样、持续短,脑梗症状严重且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影像学上脑供血不足早期CT可能无异常,MRI有局部血流灌注减低,脑梗早期CT有低密度影、MRI有梗死灶。脑供血不足长期不控可发展为脑梗,不同年龄人群演变有差异,有基础疾病者转化更快。
脑供血不足是指人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脑功能的障碍,多由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血液成分改变等因素导致,其病理基础是脑部局部血流灌注减少,但尚未造成脑组织的不可逆损伤。例如,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可能导致脑动脉弹性减退,进而引起脑供血不足,此时通过改善循环等治疗,脑部血流可恢复,功能多能恢复正常。
脑梗即脑梗死,又称脑梗塞、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主要是脑血管被血栓等阻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如脑动脉内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或者脑血管被血流带来的栓子堵塞等,都会引起脑梗,病变区域的脑组织功能无法恢复。
临床表现
脑供血不足的症状相对较轻且多样,常见的有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肢体麻木、乏力等,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至数小时可缓解,且经休息或治疗后症状多能改善,对日常生活影响相对较小。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中老年人群可能因血管老化更易出现脑供血不足相关症状,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增加脑供血不足的发生风险。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的人群脑供血不足的发生率相对更高。
脑梗的临床表现较严重,常突然发生,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症状持续不缓解,且可能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命健康。不同年龄的脑梗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多,脑梗后恢复更困难;儿童脑梗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后果可能更严重,其发病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男性和女性在脑梗发病上可能受不同因素影响,如男性可能更多与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关,女性可能与妊娠、更年期等因素有关。有脑梗家族史、长期吸烟酗酒、肥胖等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发生脑梗的风险更高。
影像学检查表现
脑供血不足在影像学检查上,如头颅CT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见局部脑血流灌注减低,但无明显的脑组织梗死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发现脑动脉血流速度改变等供血不足的表现。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考虑辐射等因素影响,更多采用MRI等相对无辐射的检查方式;老年人群由于可能存在骨质增生等情况,CT检查可能受一定影响,MRI检查更能清晰显示脑供血情况。
脑梗在头颅CT上早期(一般24-48小时内)可能表现为低密度影,MRI检查早期就可发现梗死灶,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等改变,能更早期、准确地诊断脑梗。不同年龄的脑梗患者影像学表现可能因基础病变不同而有差异,儿童脑梗的影像学表现需结合其特殊的病因来判断,如先天性血管畸形导致的脑梗在MRI上可能有相应的血管异常表现。
脑供血不足与脑梗的联系
脑供血不足若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逐渐发展为脑梗。因为脑供血不足会导致脑部局部组织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会使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血小板聚集等,容易形成血栓,进而阻塞血管引发脑梗。例如,长期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其脑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可能逐渐增大,最终导致血管完全阻塞引起脑梗。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这种演变过程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群血管本身老化,脑供血不足向脑梗转化的风险相对更高;年轻人群若存在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情况,脑供血不足也可能较快进展为脑梗。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脑供血不足向脑梗转化的速度可能比无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