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又称半身不遂,是急性脑血管病常见症状,发病机制是脑部血管病变等致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传导束受损致对侧肢体运动障碍,临床表现有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改变、感觉障碍等,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脑部肿瘤等,诊断靠神经系统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康复治疗包括早期康复干预、运动功能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等,不同人群偏瘫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老年人要控基础病、循序渐进康复,儿童康复要有趣味性,女性需心理支持,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康复后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既往病史人群要长期二级预防。
一、偏瘫的发病机制
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病变等原因导致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传导束受损,使得对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例如脑梗死时,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相应区域支配的肢体运动功能区域受损,从而引发偏瘫;脑出血时,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影响神经传导,导致偏瘫发生。
二、偏瘫的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患侧肢体活动受限,上肢表现为不能顺利完成精细动作,如持物、穿衣等,下肢则可能出现行走困难,呈划圈样步态等。
2.肌张力改变:急性期可能出现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肢体松软,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肌张力增高,患侧肢体变得僵硬。
3.感觉障碍: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患侧肢体的感觉减退或异常,如麻木、疼痛等异常感觉。
三、偏瘫的常见病因
1.脑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病因,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梗死)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高血压是导致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脑血管发生玻璃样变性等病变,在血压波动时易发生破裂出血或血管堵塞引发脑梗死。
2.颅脑外伤:头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时,可能导致脑组织损伤,影响运动相关神经传导通路,从而引起偏瘫。
3.脑部肿瘤:颅内肿瘤逐渐增大,压迫周围脑组织和神经,可导致相应部位的运动功能障碍,出现偏瘫症状。
四、偏瘫的诊断方法
1.神经系统查体:通过对患者肢体运动、肌张力、感觉等方面的检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偏瘫及病变的大致部位。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以快速明确是否存在脑出血等病变,对于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清晰显示脑部出血的部位、范围等。
头颅MRI:对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比CT更敏感,能更早发现脑部缺血灶等病变情况。
五、偏瘫的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干预: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等,防止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例如,良肢位摆放可以预防患侧肢体出现异常姿势,保持关节的正常位置。
2.运动功能训练:包括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逐步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例如,坐位平衡训练可以从无依靠坐位平衡开始,逐渐过渡到有依靠坐位平衡及自动态坐位平衡等。
3.物理因子治疗:如电刺激疗法等,可以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帮助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
六、不同人群偏瘫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发生偏瘫往往与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关系密切。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同时,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2.儿童:儿童偏瘫相对较少见,多由先天性脑血管畸形、产伤等原因引起。儿童康复时要更加注重趣味性,采用适合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康复训练方法,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并且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
3.女性:女性发生偏瘫的病因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但在康复过程中要考虑女性的心理特点,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疾病带来的身体变化,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4.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人群,发生偏瘫的风险较高。在康复后要积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以降低偏瘫复发的风险。
5.有既往病史人群:如有脑血管疾病既往史的人群,再次发生偏瘫的可能性较大。这类人群需要长期坚持二级预防,如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控制血压血脂等,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脑血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