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病原体感染(性传播病原体如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和内源性病原体如阴道内菌群)、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下生殖道感染蔓延(阴道炎、宫颈炎蔓延)、经期卫生不良(使用不洁卫生巾或卫生棉条、经期性交)、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阑尾炎、腹膜炎蔓延)。
一、病原体感染
1.性传播病原体
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是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之一。在性活跃的年轻女性中,尤其是25岁以下有新的性伴侣、多个性伴侣的人群,容易通过性接触感染衣原体,进而引发盆腔炎。研究表明,衣原体感染可引起宫颈管黏膜炎症,若炎症上行蔓延,就可能累及子宫、输卵管等盆腔组织,导致盆腔炎。
淋病奈瑟菌:也是主要的性传播病原体。女性感染淋病奈瑟菌后,细菌可侵入宫颈管、子宫内膜等部位,然后向输卵管、盆腔腹膜扩散,从而引发盆腔炎。有不洁性行为史的女性感染风险明显升高。
2.内源性病原体
阴道内的菌群,如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正常情况下,阴道内的菌群处于平衡状态,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些内源性病原体可能会繁殖并上行感染。例如,女性在经期、产后或流产后,身体抵抗力较弱,此时内源性病原体容易侵入盆腔,引发炎症。另外,长期使用抗生素等也可能破坏阴道内的菌群平衡,导致内源性病原体过度生长,增加盆腔炎的发病风险。
二、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1.刮宫术
如人工流产刮宫术、诊断性刮宫等。在进行这些宫腔内手术时,如果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或者手术操作过程中没有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就容易将外界的病原体带入宫腔,引发感染。术后如果患者不注意个人卫生,也会增加感染的机会,进而导致盆腔炎。例如,人工流产后,子宫创面开放,病原体更容易侵入盆腔,引起炎症反应。
2.输卵管通液术、宫腔镜检查等
输卵管通液术是通过导管向宫腔及输卵管注入液体来检查输卵管是否通畅的方法,宫腔镜检查是对宫腔内情况进行直接观察的检查手段。这些操作都可能将细菌等病原体带入宫腔,从而引发盆腔感染。如果操作前患者有阴道炎等下生殖道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在操作过程中病原体更易扩散至盆腔,导致盆腔炎的发生。
三、下生殖道感染蔓延
1.阴道炎蔓延
如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产生大量的致病性厌氧菌和加德纳菌等。这些病原体可向上蔓延至宫颈、子宫和输卵管等盆腔组织,引起盆腔炎。尤其是当阴道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时,病原体更容易沿着黏膜面扩散,累及盆腔。例如,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如果炎症持续存在,病原体就可能逐渐侵入盆腔,引发盆腔炎性疾病。
2.宫颈炎蔓延
宫颈是连接阴道和宫腔的通道,宫颈发生炎症时,病原体可以通过宫颈管上行感染盆腔。急性宫颈炎如果没有得到彻底治疗,炎症可蔓延至子宫旁结缔组织、输卵管等部位,导致盆腔炎。例如,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感染引起的宫颈炎,若未及时治疗,炎症容易向盆腔扩散,引发盆腔炎。
四、经期卫生不良
1.使用不洁卫生巾或卫生棉条
女性在月经期间,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此时如果使用不洁的卫生巾或卫生棉条,外界的病原体容易侵入宫腔,进而感染盆腔。不洁的卫生巾或卫生棉条可能携带大量细菌等病原体,在经血的滋养下,病原体更容易繁殖并上行感染。例如,一些质量不合格的卫生巾,其卫生标准不达标,使用后就增加了盆腔炎的发病风险。
2.经期性交
月经期间进行性交,会将外界的病原体带入阴道,经血是良好的培养基,有利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病原体可通过宫颈口进入宫腔,再蔓延至盆腔,引发盆腔炎。研究显示,经期性交的女性患盆腔炎的几率明显高于非经期性交的女性。
五、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1.阑尾炎
阑尾与女性盆腔器官相邻,阑尾发生炎症时,炎症可直接蔓延至盆腔,引起盆腔炎。例如,急性阑尾炎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炎症可波及右侧输卵管、卵巢等盆腔组织,导致盆腔炎症。因为阑尾的解剖位置靠近右侧附件区,炎症扩散容易累及盆腔。
2.腹膜炎
盆腔腹膜炎与腹腔其他部位的腹膜炎可相互蔓延。例如,发生弥漫性腹膜炎时,炎症可累及盆腔腹膜,引发盆腔炎。腹腔内其他器官的炎症通过直接蔓延的方式波及盆腔,导致盆腔组织发生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