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如单纯疱疹病毒-1型、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莱姆病螺旋体等感染)、自身免疫性因素(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累及)、血管性因素(如血管痉挛、动脉硬化致面神经缺血)、创伤性因素(如颞骨骨折、颅面部手术等致面神经损伤)、其他因素(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维生素缺乏、面神经鞘瘤、颅底肿瘤等)。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
最常见的是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研究表明,约70%的贝尔面瘫(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的类型)患者在发病前有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史。病毒可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被激活,导致面神经发炎水肿。例如,有研究通过对贝尔面瘫患者的面神经活检发现,神经组织中有单纯疱疹病毒-1型的相关抗原存在。
其他病毒如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等也可能引起面瘫。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可累及膝状神经节,导致RamsayHunt综合征,除了面瘫还伴有耳部疱疹等表现,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病毒直接侵犯面神经,引起神经炎症水肿。
2.细菌感染:
较少见,如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可引起面神经受累导致面瘫。莱姆病在蜱虫叮咬流行地区相对少见,其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螺旋体感染后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累及面神经。
二、自身免疫性因素
1.免疫反应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面瘫,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约15%的患者会出现面瘫症状。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疾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周围神经,包括面神经,导致面神经脱髓鞘等病变,引起面瘫。其免疫发病机制涉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内产生针对周围神经的抗体等参与免疫损伤。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面神经时也可导致面瘫。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异常的免疫调节机制,产生多种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可能攻击面神经相关结构,引发炎症等改变导致面瘫。
三、血管性因素
1.血管痉挛或缺血:
血管痉挛可导致面神经供血不足。例如,寒冷刺激等因素可能引起面神经相关血管痉挛,使得面神经缺血。有研究发现,在寒冷环境中,面神经血管痉挛的发生率相对升高,进而增加面瘫发生风险。
动脉硬化等导致的血管狭窄也会引起面神经缺血。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增加,老年人相对更易因血管狭窄出现面神经供血不足,从而引发面瘫。比如,老年人群中因血管性因素导致面瘫的比例较年轻人高,主要是因为其血管基础较差,动脉硬化等问题更常见。
四、创伤性因素
1.颅面部创伤:
颞骨骨折是常见的导致面瘫的创伤性原因。当颞骨骨折累及面神经管时,面神经容易受到直接损伤。例如,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等导致的颞骨骨折,约有20%-50%的患者会出现面瘫症状。骨折碎片等直接压迫或撕裂面神经,引起面神经的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
医源性创伤,如中耳手术、腮腺手术等过程中可能损伤面神经。中耳手术时,由于面神经解剖位置相对复杂,操作不当可能误伤面神经;腮腺手术中,面神经分支分布在腮腺内,手术分离腮腺组织时也有损伤面神经导致面瘫的风险,尤其是复杂的腮腺肿瘤手术中风险更高。
五、其他因素
1.代谢障碍: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可引起面瘫。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神经纤维发生一系列代谢紊乱,如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生长因子缺乏等,引起面神经的滋养血管病变和神经纤维变性,从而出现面瘫。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面瘫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且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面瘫的风险更高。
维生素缺乏也可能与面瘫有关,如维生素B12缺乏。维生素B12参与神经髓鞘的合成等重要神经代谢过程,缺乏时神经髓鞘合成障碍,影响面神经功能,导致面瘫发生。在长期素食、胃肠道吸收障碍等人群中,维生素B12缺乏相对常见,进而增加面瘫发生几率。
2.肿瘤因素:
面神经鞘瘤是原发于面神经的肿瘤,可逐渐压迫面神经,导致面瘫。肿瘤生长缓慢,早期可能仅表现为面部轻度不适,随着肿瘤增大,逐渐出现面瘫症状,如面部肌肉无力、口角歪斜等。
颅底肿瘤如听神经瘤等也可能累及面神经引起面瘫。听神经瘤逐渐增大时,可能侵犯面神经,导致面神经受压、功能受损,出现面瘫。这类肿瘤引起的面瘫往往是逐渐进展的,同时可能伴有听力下降等其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