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和脑血栓不是一回事,二者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差异、影像学检查特点、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等方面存在不同。脑梗是因血液供应缺乏致局部脑组织坏死的综合征,发病机制复杂;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壁形成血栓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脑梗症状因部位面积差异大,可突发多种症状;脑血栓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较缓。头部CT和MRI检查各有特点。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男性发病风险略高,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是重要危险因素。
脑梗:又称脑梗死、脑梗塞,医学上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的常见血管壁病变原因,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不光滑,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后会引起血小板聚集等一系列反应,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从而使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血管壁形成血栓,进而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因就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动脉内膜粗糙,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等易在局部沉积、聚集形成血栓,逐渐阻塞血管。
临床表现差异
脑梗:症状可因梗死部位和梗死面积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患者可能出现突发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视物模糊、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例如,当梗死发生在大脑半球的运动区时,患者多表现为对侧肢体的运动障碍;若梗死累及语言中枢,则会出现言语表达或理解困难等情况。
脑血栓:通常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相对较缓慢,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逐渐达到高峰。早期可能仅有轻度的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前驱症状,随着血栓的逐渐形成和血管阻塞的加重,才会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上述的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但总体而言,其起病过程相对脑梗可能更隐匿一些。
影像学检查特点
脑梗:在头部CT检查中,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而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敏感性高于CT,发病后即可发现脑内异常信号灶,能更早期、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的部位、范围等情况。
脑血栓:头部CT检查早期可能也无特异性表现,发病24小时后部分患者可发现低密度梗死灶;MRI检查同样可以发现相应脑区的异常信号改变,通过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等序列能更早地发现缺血半暗带等情况,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
年龄:脑梗和脑血栓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明显增加。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壁逐渐出现退行性变,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升高,这是导致脑梗和脑血栓的重要基础因素。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流调节能力减弱,一旦血管出现病变,更容易发生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情况。
性别:一般来说,男女发病风险略有差异,男性发病风险相对略高一些,但这也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活方式、基础疾病发生率等有关。例如,男性可能更多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因素会增加血管病变的风险,从而影响脑梗和脑血栓的发病。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是脑梗和脑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酗酒会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高脂饮食会使血脂升高,沉积在血管壁上,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缺乏运动和肥胖会引起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血管病变,这些不良生活方式都会显著提高脑梗和脑血栓的发病几率。
病史: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脑梗和脑血栓的风险明显高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高血压会使血管承受过高的压力,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会导致糖代谢紊乱,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促进血栓形成;高脂血症会使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多,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增加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所以有这些基础病史的人群需要更加注意预防脑梗和脑血栓的发生,积极控制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