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肿痛指卵巢囊肿引发的下腹部疼痛,其发生机制与囊肿性质、大小、位置及并发症相关,常见原因包括囊肿体积增大与机械性压迫、囊肿扭转、囊肿破裂或出血、感染或炎症;诊断与评估需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与干预包括观察与随访、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育龄期女性、绝经后女性、儿童与青少年、孕期女性需注意相关事项;预防与日常管理需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筛查和症状监测。
一、卵巢囊肿痛的定义与发生机制
卵巢囊肿痛指卵巢囊肿引发的下腹部疼痛,其发生机制与囊肿性质、大小、位置及并发症相关。生理性囊肿(如滤泡囊肿、黄体囊肿)通常无症状,但当囊肿体积增大(直径>5cm)、发生扭转、破裂或出血时,可刺激腹膜或压迫周围组织,引发急性或慢性疼痛。研究显示,约10%~15%的卵巢囊肿患者会因并发症出现疼痛,其中囊肿扭转是急诊常见原因,发生率约为2%~3%。
二、卵巢囊肿痛的常见原因
1.囊肿体积增大与机械性压迫
当囊肿直径超过5cm时,可能压迫膀胱、直肠或邻近血管,导致下腹坠胀感或隐痛。例如,巨大囊肿(直径>10cm)可能因重力作用牵拉卵巢韧带,引发持续性钝痛。
2.囊肿扭转
卵巢囊肿扭转多见于活动度大的囊肿(如畸胎瘤),扭转后血管受压导致卵巢缺血,引发急性剧烈腹痛,疼痛常呈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研究指出,囊肿扭转患者中约80%为良性肿瘤,以畸胎瘤和浆液性囊腺瘤最常见。
3.囊肿破裂或出血
囊肿破裂多由外伤、性交或自发破裂引起,囊内液体刺激腹膜引发急性腹痛,伴腹膜刺激征(如压痛、反跳痛)。出血性囊肿(如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能因月经期囊内出血导致疼痛加剧,疼痛程度与出血量相关。
4.感染或炎症
合并盆腔炎时,囊肿可能因感染出现红肿、压痛,伴发热、白细胞升高。研究显示,约5%~10%的卵巢囊肿患者合并盆腔感染,需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超声检查鉴别。
三、卵巢囊肿痛的诊断与评估
1.病史采集
需详细询问疼痛性质(钝痛、锐痛、阵发性或持续性)、发作时间(月经期、性交后或无规律)、伴随症状(发热、呕吐、阴道出血)及既往病史(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手术史)。
2.体格检查
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囊肿大小、位置、活动度及压痛,判断是否合并腹膜刺激征。囊肿扭转时,患侧附件区可触及包块,伴压痛及反跳痛。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是首选检查,可明确囊肿性质(单纯性、复杂性)、大小及血流信号。MRI或CT用于鉴别恶性可能,如囊实性混合、分隔增厚或腹水。
4.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评估感染;血清CA125、HE4等肿瘤标志物辅助鉴别恶性,但需结合影像学综合判断。
四、卵巢囊肿痛的治疗与干预
1.观察与随访
生理性囊肿(直径<5cm、无症状)可每3~6个月复查超声,多数在2~3个月内自行消退。研究显示,约60%的生理性囊肿在3个月内消失。
2.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症状。合并感染时,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3.手术治疗
适应症包括囊肿直径>5cm、持续存在>3个月、怀疑恶性或发生并发症(扭转、破裂)。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囊肿剔除术(保留卵巢)或附件切除术(恶性或复发病例)。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
需排除妊娠相关囊肿(如黄体囊肿),避免误诊。计划妊娠者,若囊肿持续存在或增大,建议孕前行腹腔镜手术,降低孕期扭转风险。
2.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卵巢囊肿恶性风险增加(约10%~15%),需更积极评估。若囊肿为囊实性、血流丰富或CA125升高,建议直接手术。
3.儿童与青少年
卵巢囊肿在儿童中较少见,但发生扭转风险高(约15%)。若出现急性腹痛,需紧急超声检查,避免延误诊断。
4.孕期女性
孕期卵巢囊肿扭转风险增加,尤其在孕早期。若囊肿直径>6cm或怀疑恶性,可在孕中期(14~20周)行腹腔镜手术,降低流产风险。
六、预防与日常管理
1.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剧烈运动(如跳跃、快速扭转)以降低囊肿扭转风险;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导致激素波动。
2.定期筛查
有卵巢囊肿病史者,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者,需关注痛经变化,及时评估囊肿情况。
3.症状监测
若出现突发剧烈腹痛、发热或阴道出血,需立即就医,排除囊肿扭转、破裂或恶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