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经常头晕目眩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如睡眠不足或质量差、体位性低血压,病理性因素如耳部疾病(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眼部疾病(青光眼)、神经系统疾病(脑供血不足、脑梗死),以及其他因素如贫血、精神心理因素等引起,出现该情况需及时就医检查,同时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
一、生理性因素
1.睡眠不足或质量差:夜间睡眠不足或睡眠浅、易醒等,大脑未得到充分休息,早上起来可能出现头晕目眩。正常成年人一般需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若长期睡眠时长不足或睡眠质量欠佳,就易引发此类情况。年轻人常因熬夜追剧、玩游戏等导致睡眠不足;老年人若存在睡眠障碍,也可能出现该现象。
2.体位性低血压: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血压急剧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目眩。一般来说,站立后收缩压较卧位下降超过20mmHg或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可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减退,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一些体质虚弱的年轻人,在长时间蹲位后突然站起也可能出现。
二、病理性因素
1.耳部疾病
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胀感。研究表明,梅尼埃病的眩晕多呈突发旋转性,持续时间多为数10分钟或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多见于中青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其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等因素有关。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短暂的眩晕,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耳石症是引起头晕目眩的常见原因之一,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其发病机制是耳石脱落后,双侧前庭信息传入失衡,从而引发眩晕。
2.心血管疾病
心律失常:如房颤、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等,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可能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因素有关;年轻人若有心脏基础疾病或长期精神压力大等,也可能发生。例如,房颤时心房无效收缩,心输出量减少,可使脑血流量减少25%以上,从而引起头晕等症状。
高血压或低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血压过高可导致脑血管痉挛等,引发头晕;低血压患者血压过低时,脑灌注不足,也会出现头晕目眩。高血压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与遗传、高盐饮食、肥胖等多种因素有关;低血压可能是体质性的,也可能继发于某些疾病,如严重感染、过敏等。
3.眼部疾病:如青光眼,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目眩、视力急剧下降等。青光眼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是由于眼内压升高,压迫视神经等结构,影响眼部及脑部的血液循环,从而导致头晕等症状。
4.神经系统疾病
脑供血不足:多种原因可导致脑动脉循环障碍,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常伴有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脑供血不足多见于中老年人,与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因素有关。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血流减少;颈椎病可压迫椎动脉,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脑梗死:脑部血管堵塞,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可出现头晕目眩,还可能伴有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脑梗死好发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病,其发病与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等因素有关。
三、其他因素
1.贫血: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携氧能力下降,引起脑缺氧,出现头晕目眩。贫血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女性相对多见,尤其是月经量大的女性或妊娠期女性。常见的贫血类型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缺铁性贫血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有关;巨幼细胞性贫血多与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有关。
2.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状态可导致头晕目眩。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例如,焦虑症患者常伴有头晕、心慌、呼吸急促等躯体症状,其发病与神经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
如果早上起来经常出现头晕目眩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血常规、血压、血糖、耳部检查、头部CT或MRI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运动,合理饮食,对于预防头晕目眩也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