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盆腔炎的相关情况包括:病原体有外源性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性传播病原体及支原体)和内源性病原体(原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感染途径有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经淋巴系统蔓延、经血循环传播、直接蔓延;高危因素有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性生活活跃、下生殖道感染、子宫腔内病变局部抵抗力下降、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年龄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等。
一、病原体感染
1.外源性病原体
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性活跃的年轻女性尤其容易受到性传播病原体的感染,这与她们的性活动较频繁有关。例如,有多个性伴侣、初次性交年龄小等不良性行为方式会增加感染风险。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可侵入宫颈管、子宫内膜、输卵管等部位引发炎症。
此外,支原体也可能参与其中,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等支原体感染也与急性盆腔炎的发生相关。
2.内源性病原体
来自原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阴道微生态环境失衡时,这些内源性菌群可能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症。例如,女性在月经期、流产后等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的时期,内源性菌群更容易引发感染。
二、感染途径
1.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
病原体侵入外阴、阴道后,沿宫颈黏膜、子宫内膜、输卵管黏膜蔓延至卵巢及腹腔。例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多以此途径扩散。病原体首先感染宫颈,然后通过宫颈管进入宫腔,再经输卵管黏膜蔓延到盆腔其他部位。
2.经淋巴系统蔓延
细菌、病原体等经外阴、阴道、宫颈及宫体创伤处的淋巴管侵入盆腔结缔组织及内生殖器其他部分,是产褥感染、流产后感染及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比如,产后或流产后,宫腔内有胎盘剥离面,病原体容易通过淋巴管进入盆腔结缔组织引发炎症。
3.经血循环传播
病原体先侵入人体的其他系统,再经血循环感染生殖器,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如结核菌感染盆腔的途径。结核菌可通过血行传播,首先侵入肺部,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盆腔,引起盆腔结核,进而可能导致盆腔炎症相关表现。
4.直接蔓延
腹腔其他脏器感染后,直接蔓延到内生殖器,如阑尾炎可引起右侧输卵管炎。阑尾与右侧输卵管相邻,当阑尾炎发生时,炎症可直接蔓延至右侧输卵管,引发输卵管的炎症,进而可能发展为急性盆腔炎。
三、高危因素
1.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如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由于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导致下生殖道内源性病原体上行感染。例如,刮宫术可能损伤子宫内膜,使细菌更容易侵入盆腔引起炎症。
2.性生活活跃
15-25岁性活跃期女性发病率高,与宫颈柱状上皮生理性向外移位,防御机制减弱有关。此年龄段女性性生活相对频繁,若不注意性生活卫生,容易导致病原体侵入盆腔引发炎症。
3.下生殖道感染
如淋病奈瑟菌性宫颈炎、衣原体性宫颈炎以及细菌性阴道病等可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下生殖道的感染灶中的病原体可通过宫颈管上行感染盆腔。例如,细菌性阴道病时,阴道内的菌群失调,病原体可经宫颈管进入宫腔,进而蔓延至盆腔。
4.子宫腔内病变局部抵抗力下降
如放置宫内节育器后,一方面节育器作为异物刺激子宫腔,容易引起炎症反应;另一方面,若放置节育器时操作不规范或术后不注意卫生,更易导致病原体感染。另外,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宫腔内病变,由于局部血供丰富,且病变本身可能影响子宫的正常防御功能,也容易合并感染引发盆腔炎。
5.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如阑尾炎、腹膜炎等蔓延至盆腔,引发盆腔炎。阑尾炎时,炎症可通过直接接触蔓延至右侧输卵管和卵巢,导致输卵管炎、卵巢炎等,进而发展为急性盆腔炎。腹膜炎时,炎症可波及盆腔内的生殖器官。
6.年龄因素
女性在不同年龄段发生急性盆腔炎的风险有所不同。年轻女性由于性活跃等因素,风险相对较高;而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生殖系统防御功能减弱,也可能发生盆腔炎,但相对年轻女性来说发病率较低。不过,绝经后女性若有盆腔手术史等情况,也需警惕盆腔炎的发生。
7.不良生活方式
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力,使机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例如,吸烟会损害呼吸道和生殖系统的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局部免疫力,增加感染盆腔炎的风险。而酗酒可能影响肝脏对药物等的代谢功能,间接影响机体的抗感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