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炎与霉菌性阴道炎在病原体、致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管理上存在差异,预防与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各有侧重但也有共同点。病原体上,细菌性阴道炎由阴道加德纳菌、厌氧菌等混合感染,霉菌性阴道炎90%以上由白色念珠菌感染;致病机制上,前者以菌群失调为核心,后者以真菌过度增殖及形态转换为主;临床表现上,细菌性阴道炎分泌物灰白色、稀薄、有鱼腥臭味,外阴瘙痒轻,霉菌性阴道炎分泌物白色稠厚豆腐渣样,外阴瘙痒严重;诊断方法上,细菌性阴道炎线索细胞、胺试验等阳性可诊断,霉菌性阴道炎镜检发现菌丝或孢子等可诊断;治疗原则上,细菌性阴道炎首选甲硝唑,霉菌性阴道炎局部用药或口服氟康唑;特殊人群管理上,孕妇、哺乳期女性、糖尿病患者、免疫抑制人群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与生活方式干预上,细菌性阴道炎避免阴道冲洗等,霉菌性阴道炎穿棉质透气内裤等,二者都有每日清水清洗外阴等共同措施。
一、病原体差异及致病机制
1.细菌性阴道炎病原体:主要由阴道加德纳菌、厌氧菌(如普雷沃菌、动弯杆菌)等混合感染引起,这些菌群过度增殖会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导致乳酸杆菌减少,阴道pH值升高(>4.5)。
2.霉菌性阴道炎病原体:90%以上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发,属于条件致病菌,在免疫力下降、阴道环境改变(如pH值降低)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时,念珠菌从酵母相转为菌丝相,产生毒性因子(如蛋白酶、磷脂酶)侵袭阴道黏膜。
3.致病机制对比:细菌性阴道炎以菌群失调为核心,霉菌性阴道炎以真菌过度增殖及形态转换为主,两者均通过破坏阴道黏膜屏障引发炎症,但细菌性阴道炎更易合并盆腔炎、早产等并发症,霉菌性阴道炎则易反复发作。
二、临床表现差异
1.症状特征:
1.1细菌性阴道炎:典型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灰白色、均质、稀薄状,有鱼腥臭味(尤其在性交后加重),约50%患者无自觉症状,外阴瘙痒较轻。
1.2霉菌性阴道炎:分泌物呈白色稠厚豆腐渣样或凝乳状,外阴瘙痒严重(夜间加剧),可伴灼痛、性交痛及排尿痛,部分患者阴道黏膜红肿、糜烂。
2.体征差异:细菌性阴道炎阴道窥器检查可见分泌物均匀附着于阴道壁,霉菌性阴道炎可见白色膜状物覆盖宫颈及阴道壁,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
三、诊断方法对比
1.实验室检查:
1.1细菌性阴道炎:线索细胞阳性(阴道上皮细胞边缘附着大量加德纳菌)、胺试验阳性(分泌物加氢氧化钾后释放鱼腥味)、pH值>4.5、唾液酸酶检测阳性,符合其中3项即可诊断。
1.2霉菌性阴道炎:10%氢氧化钾湿片镜检发现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阳性(金标准)、阴道分泌物pH值通常<4.5,必要时行PCR检测提高敏感性。
2.鉴别要点:细菌性阴道炎无典型瘙痒症状,分泌物无凝乳状;霉菌性阴道炎pH值常正常或偏低,分泌物镜检可明确真菌形态。
四、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1.细菌性阴道炎:首选甲硝唑(口服或阴道用药),替代方案为克林霉素,疗程7天,性伴侣无需常规治疗,但反复感染者需评估性行为方式。
2.霉菌性阴道炎:局部用药(克霉唑栓、咪康唑栓)或口服氟康唑,重度或反复发作者需延长疗程至6个月,性伴侣同治(氟康唑单次口服)以减少交叉感染。
3.治疗差异:细菌性阴道炎以抗菌为主,霉菌性阴道炎需抗真菌且需更长时间维持治疗,两者均需避免滥用抗生素。
五、特殊人群管理
1.孕妇:细菌性阴道炎需治疗以降低早产风险(甲硝唑局部用药安全),霉菌性阴道炎首选克霉唑栓(妊娠期C类,短期使用风险低),避免口服氟康唑(可能致胎儿畸形)。
2.哺乳期女性:细菌性阴道炎可选甲硝唑(服药后12~24小时暂停哺乳),霉菌性阴道炎优先局部用药,口服氟康唑需暂停哺乳3天。
3.糖尿病患者:霉菌性阴道炎发生率增加3倍,需严格控制血糖(HbA1c<7%),治疗时延长疗程并加强随访。
4.免疫抑制人群(如HIV感染者):霉菌性阴道炎易发展为侵袭性感染,需长期维持治疗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六、预防与生活方式干预
1.细菌性阴道炎预防:避免阴道冲洗(破坏乳酸杆菌)、减少性伴侣数量、使用安全套降低感染风险,经期勤换卫生巾。
2.霉菌性阴道炎预防:穿棉质透气内裤、避免久坐潮湿环境、控制血糖水平、慎用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需将内裤煮沸消毒。
3.共同措施:每日清水清洗外阴(勿用刺激性洗液)、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性伴侣有症状时需同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