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的引发因素多样,包括病原体感染(如性传播病原体、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等及相应感染途径)、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因手术致下生殖道内源性病原体上行感染)、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宫颈口开放、卫生习惯差致病原体入侵)、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累及盆腔)、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调节失调致炎症难消退)及其他因素(盆腔粘连致炎症恶性循环、育龄期为高发人群、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风险)
一、病原体感染
1.主要病原体类型:慢性盆腔炎多由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性传播病原体感染迁延所致,此外,需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及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等混合感染也较为常见。这些病原体可通过性接触、宫腔操作等途径侵入盆腔,引发炎症反应,若急性期未得到彻底有效的治疗,炎症迁延不愈则发展为慢性盆腔炎。例如,有不洁性生活史的人群,感染性传播病原体的风险增加,进而更易罹患慢性盆腔炎。
2.感染途径
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病原体侵入外阴、阴道后,可沿黏膜面经宫颈、子宫内膜、输卵管黏膜蔓延至卵巢及盆腔,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多以此途径扩散。
经淋巴系统蔓延:细菌、病原体等经外阴、阴道、宫颈及宫体创伤处的淋巴管侵入盆腔结缔组织及内生殖器其他部分,多见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感染。
经血循环传播:病原体先侵入人体的其他系统,再经血液循环感染盆腔,如结核菌感染。
直接蔓延:腹腔其他脏器感染后,直接蔓延至内生殖器,如阑尾炎可引起右侧输卵管炎。
二、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1.手术类型及感染风险: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宫腔内手术操作,由于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致使下生殖道内源性病原体上行感染,引发盆腔炎症。据相关研究,宫腔内手术操作后发生慢性盆腔炎的风险较非手术人群显著升高。例如,刮宫术后若患者抵抗力下降,或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病原体易侵入盆腔引发炎症。
2.术后感染机制:手术操作破坏了生殖器官的黏膜屏障,为病原体入侵创造了条件,同时术后患者身体抵抗力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使得病原体更易在盆腔内定植、繁殖,导致炎症持续存在并转为慢性。
三、经期卫生不良
1.经期卫生习惯影响:月经期间,女性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若不注意经期卫生,使用不洁的卫生巾、卫生纸,或在经期进行性生活等,病原体易侵入盆腔引起炎症。例如,经期性生活会将外界病原体带入阴道,经宫颈进入宫腔,再蔓延至盆腔,从而增加慢性盆腔炎的发病风险。
2.局部防御机制削弱:月经血是病原体的良好培养基,经期女性生殖系统局部的防御功能会有所降低,若卫生习惯不佳,病原体更容易滋生繁殖,引发盆腔炎症并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
四、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1.相关器官炎症影响:如阑尾炎、腹膜炎等邻近器官的炎症,可通过直接蔓延的方式累及盆腔内生殖器。例如,阑尾炎患者,炎症可逐渐波及右侧附件,引发输卵管炎、卵巢炎等,若炎症未能及时控制,可进一步发展为慢性盆腔炎。
2.炎症蔓延路径:阑尾炎的炎症病灶可直接扩散至盆腔,引起盆腔结缔组织炎;腹膜炎时,炎症可通过腹膜的蔓延波及盆腔器官。
五、自身免疫因素
1.免疫状态与发病关系:部分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时,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易导致盆腔炎症持续存在。例如,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人群,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盆腔感染后炎症更难消退,进而发展为慢性盆腔炎的几率增加。
2.免疫调节机制失调:自身免疫因素可影响机体对盆腔内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当免疫调节机制出现失调时,炎症反应不能及时有效地被控制,使得炎症处于慢性迁延状态。
六、其他因素
1.盆腔粘连与慢性炎症: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病程迁延,可导致盆腔组织粘连,影响盆腔器官的正常血液循环和功能,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促使慢性盆腔炎的发生发展。
2.年龄与慢性盆腔炎:育龄期女性由于性活动较频繁,且生殖系统处于相对活跃的阶段,是慢性盆腔炎的高发人群。而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系统防御功能减弱,若有盆腔手术史等情况,也可能发生慢性盆腔炎,但相对育龄期女性发生率较低。
3.生活方式与慢性盆腔炎: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增加盆腔感染后发展为慢性盆腔炎的风险。例如,吸烟会影响呼吸道及生殖道的局部免疫力,使机体更易受到病原体侵袭,且不利于炎症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