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发病机制上周围性面瘫多因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常见贝尔面瘫等,中枢性面瘫由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间的皮质脑干束受损引起,常见脑血管疾病等;临床表现上周围性面瘫患侧面部全部表情肌瘫痪,中枢性面瘫仅病变对侧眼裂以下面部表情肌瘫痪;定位诊断上周围性面瘫需定位面神经不同部位,中枢性面瘫靠头颅影像学明确皮质脑干束受损病因部位;电生理检查上周围性面瘫肌电图有失神经电位等,中枢性面瘫一般无明显失神经电位;特殊人群中儿童面瘫要区分类型并注意相关病因及治疗,老年人面瘫要关注基础疾病及整体健康状况。
一、发病机制差异
周围性面瘫:多因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所致,常见病因有贝尔面瘫(约占周围性面瘫的60%-70%,主要与病毒感染导致面神经水肿受压有关)、感染性病变(如中耳炎、脑膜炎等累及面神经)、外伤等。面神经受损后,其所支配的面部表情肌失去神经支配,出现功能障碍。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间的皮质脑干束受损引起,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等。因皮质脑干束受损,仅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而眼裂以上的额肌、皱眉肌等因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故不受累。
二、临床表现区别
周围性面瘫:患侧面部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贝尔现象),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气和吹口哨漏气等。此外,根据不同病因,可能伴有耳部疱疹(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时)、耳部疼痛、听力下降等相应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较急,症状在数小时或1-3天内达到高峰。
中枢性面瘫:仅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额肌不受累,患者额纹存在、能皱眉、闭眼正常。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其他表现,如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患者可伴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发病相对较缓,多在原发病发生后逐渐出现面瘫症状。各年龄均可发病,与基础疾病相关。
三、定位诊断依据
周围性面瘫:需定位到面神经不同部位,如膝状神经节病变时,除有周围性面瘫外,还可伴有耳部疱疹、外耳道疱疹、乳突部疼痛,称为亨特综合征;茎乳孔以外病变仅表现为周围性面瘫,无其他耳部等伴随表现。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查体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头颅CT、MRI等排除颅内病变后,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面神经受损部位)。
中枢性面瘫:主要定位在皮质脑干束,需结合头颅影像学检查明确皮质脑干束受损的病因及部位,如头颅CT可快速筛查脑出血,头颅MRI对脑梗死、脑肿瘤等病变显示更清晰,有助于明确中枢性面瘫是由脑血管疾病、脑肿瘤等哪种中枢病变引起。
四、电生理检查鉴别
周围性面瘫:肌电图检查可见患侧面神经所支配肌肉出现失神经电位,神经传导速度可减慢,提示面神经有明显受损。发病早期(1-2周内)可能因神经受损时间短,电生理改变不明显,但随着病情进展,失神经电位逐渐显现。
中枢性面瘫:肌电图检查一般显示患侧眼裂以下肌肉有神经支配,无明显失神经电位,神经传导速度多正常,因为中枢性面瘫是皮质脑干束受损,面神经本身未受累及,所以电生理改变主要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相关肌肉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面瘫时,需特别注意区分是周围性还是中枢性。儿童周围性面瘫以贝尔面瘫相对多见,可能与儿童时期病毒易感性较高有关。在诊断时要仔细询问病史,排查感染等因素。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针对病毒感染的可能,可适当休息、增强免疫力等。若为中枢性面瘫,儿童时期中枢性面瘫多由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脑部肿瘤等引起,需及时进行头颅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中枢病变可能影响其神经系统发育及整体健康,要尽早干预原发病。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面瘫时,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发病率均较高。老年人周围性面瘫中,血管因素导致面神经缺血的情况需注意,可能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有关。中枢性面瘫中,脑血管疾病是主要病因,老年人脑血管疾病风险较高,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易诱发脑梗死或脑出血。在鉴别诊断时,要全面评估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颅影像学等检查。对于老年人,无论周围性还是中枢性面瘫,都要密切关注其整体健康状况,因为面瘫可能影响其吞咽、言语等功能,进而影响营养摄入及心理状态,在治疗相关面瘫的同时,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注重整体的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