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与脑血栓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因、治疗原则和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脑栓塞起病急骤,栓子来源多样,CT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治疗针对栓子来源等;脑血栓多在安静时起病,由动脉粥样硬化等致血栓形成,CT发病24-48小时后见低密度灶,治疗侧重恢复脑血流等,两者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特殊人群发病需特殊关注及处理。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栓子来源主要分为心源性(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瓣膜病等导致心内血栓脱落)、非心源性(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等),发病机制是血管被外来栓子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流中断。例如,心源性脑栓塞中,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内易形成血栓,当心房颤动发作时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血管,造成栓塞。
2.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基础上,血管腔逐渐狭窄乃至完全闭塞所引起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脂质等物质聚集形成血栓,逐渐阻塞血管。比如,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血管内皮受损,脂质沉积,进而形成血栓导致脑血管堵塞。
二、临床表现差异
1.起病速度
脑栓塞:起病急骤,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症状在发病瞬间或短时间内达最高峰。例如,患者可能在安静或活动中突然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
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如睡眠中发病,起病相对较缓,症状多在数小时或1-2天内逐渐达到高峰。比如,患者可能先是出现轻度的肢体无力,然后逐渐加重。
2.症状表现
脑栓塞:因栓子来源不同,症状表现多样,但一般来说,起病初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严重。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原发疾病的表现,如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可能有心律失常等表现。
脑血栓:症状相对脑栓塞可能稍轻缓一些,根据梗死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如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时,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症状进展相对有一个过程。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1.脑栓塞:头颅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检查对脑栓塞灶显示较CT敏感,发病后即可见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梗死灶。
2.脑血栓:头颅CT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早期可发现脑梗死灶,尤其是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对早期脑梗死显示敏感。
四、病因差异
1.脑栓塞:主要病因是心源性因素,如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此外还有非心源性因素,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塞(如长骨骨折后脂肪进入血液循环)、空气栓塞(如潜水员病、人工气胸等)、癌栓等。
2.脑血栓: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导致血栓形成。
五、治疗原则差异
1.脑栓塞:治疗主要是针对栓子来源进行治疗,同时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细胞等。例如,心源性脑栓塞如果是在溶栓时间窗内且无禁忌证,可考虑溶栓治疗,但要注意栓子可能再次脱落等风险;对于非心源性脑栓塞,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处理。
2.脑血栓:治疗主要是尽早恢复脑血流,如在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可进行溶栓治疗,同时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药物治疗,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有颅内压增高风险者可考虑脱水降颅压等治疗。
六、预后差异
1.脑栓塞:预后与栓子来源、栓塞部位、栓子大小及数量等有关。心源性脑栓塞复发风险较高,部分患者预后较差;非心源性脑栓塞如果能及时去除病因,预后相对可能较好一些,但也取决于梗死面积等情况。
2.脑血栓:预后与梗死部位、梗死面积、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一般来说,小面积脑梗死及时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大面积脑梗死预后较差,可能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等,且复发风险也与基础病因控制情况等有关。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差,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在发生脑栓塞或脑血栓时,更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治疗上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对于妊娠期女性发生脑栓塞或脑血栓,要权衡母亲和胎儿的情况,治疗时需格外谨慎,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对于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无论是脑栓塞还是脑血栓的发生风险都较高,在治疗后要积极劝导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降低复发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