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儿科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常见致病病毒有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临床表现为先有类似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的前驱症状,后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脑膜炎症状;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病毒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特殊人群(低龄、有基础疾病、过敏体质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多数患儿经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少数可能留后遗症;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锻炼、避免接触感染源和按时接种疫苗。
一、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定义
小儿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脑膜,是儿科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二、常见致病病毒
1.肠道病毒:是最为常见的病原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这些病毒在夏秋季较为活跃,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2.单纯疱疹病毒:可分为1型和2型。1型单纯疱疹病毒常引起口唇疱疹相关的感染,2型单纯疱疹病毒主要与生殖器疱疹有关,这两种类型的病毒都有可能引发小儿病毒性脑膜炎。
3.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在冬春季较为多见,感染后除了可引起腮腺肿大等症状外,也可能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膜炎。
三、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在出现脑膜炎症状之前,患儿可能先有发热、头痛、乏力、咽痛、咳嗽、呕吐、腹泻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的症状。
2.脑膜炎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发热持续不退、头痛加剧、呕吐频繁(多为喷射性呕吐)、精神萎靡、嗜睡,严重者可出现惊厥、昏迷等表现。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不止、前囟饱满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近期的感染病史、接触史等,了解发病的经过和症状表现。
2.体格检查: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神经系统,查看是否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等血细胞的变化情况,一般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的重要方法。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的压力、外观、细胞数、生化指标等。病毒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外观清亮,压力正常或轻度升高,白细胞数轻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
病毒学检查:可通过脑脊液、血液等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等,以明确致病病毒的类型。
五、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患儿需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摄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变化。
2.抗病毒治疗:根据不同的致病病毒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如针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使用阿昔洛韦等药物。
3.对症治疗:
发热: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采取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或使用退热药物。对于3个月以内婴儿,优先采用物理降温。
头痛、呕吐:可适当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
惊厥:及时使用止惊药物控制惊厥发作。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低龄儿童:由于低龄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病情变化较快,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病情。药物选择时要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其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在进行腰椎穿刺等检查时,需要更加轻柔操作,做好安抚工作,减少患儿的痛苦和恐惧。
2.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感染病毒性脑膜炎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治疗难度也相对较大。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过敏体质儿童: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详细询问患儿的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是否有过敏症状出现,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
七、预后情况
大多数小儿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预后良好,能够完全康复,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少数患儿可能由于病情较重、治疗不及时或存在基础疾病等原因,可能会遗留一些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听力障碍等。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患儿的预后非常重要。
八、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教导儿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2.加强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儿童的体质,提高免疫力。
3.避免接触感染源:在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超市等。如果周围有患病毒性感染疾病的人群,要注意做好隔离措施。
4.按时接种疫苗:如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等,可以有效预防部分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