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脑梗塞危险期通常在发病后1-2周,此期有颅内压增高与脑疝、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风险,需进行生命体征、颅内压等监测及相应护理,如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做好呼吸道、消化道护理等,不同特殊人群有不同考虑。
一、严重脑梗塞的危险期时长
严重脑梗塞的危险期通常在发病后的前1-2周内。在这个时间段内,病情可能会出现波动,主要原因是脑梗塞后的脑水肿高峰期一般在发病后3-5天左右,之后逐渐消退,但在此期间可能会并发颅内压增高、脑疝等严重情况,也可能出现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这些都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例如,相关临床研究显示,约有50%-70%的严重脑梗塞患者的病情不稳定期集中在发病后的1-2周内。
二、危险期内的主要风险及相关机制
(一)颅内压增高与脑疝形成
1.机制:脑梗塞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引起脑水肿,使颅内体积增加,颅内压升高。当颅内压超过颅腔可代偿的范围时,就会形成脑疝,常见的有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等。例如,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大面积脑梗塞时,更容易出现明显的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进而引发脑疝的风险。
2.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自身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发生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风险更高;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会加重脑水肿,增加脑疝的发生几率;发病后未及时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脑水肿可能得不到有效控制,也会增加相关风险。
(二)肺部感染
1.机制:严重脑梗塞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昏迷等,这会导致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道分泌物难以排出,容易引发肺部感染。同时,长期卧床也会使肺部通气功能受限,分泌物淤积,增加感染的机会。
2.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下降,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男性患者如果平时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呼吸道原本就存在一定的损伤,在脑梗塞后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可能更高;本身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在脑梗塞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也会显著增加。
(三)消化道出血
1.机制:严重脑梗塞可引起应激性溃疡,导致消化道黏膜糜烂、出血。这是因为脑梗塞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胃肠黏膜缺血、缺氧,屏障功能受损。
2.影响因素:高龄患者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应激反应调节能力差,更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有胃溃疡等既往病史的患者,在脑梗塞应激状态下,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会明显升高;发病后使用某些影响胃黏膜的药物(虽然本文不涉及具体用药指导,但从机制上看,药物因素可能会增加风险)也可能诱发消化道出血。
三、危险期的监测与护理要点
(一)生命体征监测
1.监测内容: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例如,每1-2小时监测一次血压,保持血压在相对稳定的水平,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加重脑梗塞病情;每小时监测血氧饱和度,确保患者氧供充足。
2.特殊人群考虑:对于老年患者,生命体征的波动可能更不明显,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和频繁监测;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要特别关注血压的变化,因为血压的波动对脑梗塞病情影响较大;对于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尤为重要,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二)颅内压监测
1.监测方法:对于病情较重的严重脑梗塞患者,可考虑进行颅内压监测,通过脑室穿刺等方法直接测量颅内压。当颅内压超过20mmHg时,需要采取相应的降颅压措施。
2.特殊人群考虑:儿童患者由于颅骨尚未完全骨化,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颅内压监测对于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更为重要;对于有脑部基础疾病的患者,颅内压监测能更精准地指导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三)呼吸道护理
1.护理措施: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可进行气管内吸痰;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例如,室温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0%-60%。
2.特殊人群考虑:儿童患者呼吸道较为娇嫩,翻身、拍背时要注意力度适中;老年患者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更需要加强呼吸道护理;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要劝导其戒烟,减少对呼吸道的进一步损害。
(四)消化道护理
1.护理措施:对于重症患者,可早期进行胃肠黏膜保护,如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本文不涉及具体药物使用指导,仅说明护理角度);观察患者有无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特殊人群考虑:老年患者消化道功能减退,发生消化道出血后恢复相对较慢,要更加关注消化道的情况;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在脑梗塞危险期要特别警惕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加强护理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