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的类型包括心源性、血管舒缩障碍性、脑源性、血液成分异常性。心源性晕厥与心律失常(快速性、缓慢性)、器质性心脏病(如肥厚型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有关;血管舒缩障碍性晕厥包括单纯性(常见年轻体弱女性,有诱因,迷走神经反射致脑血流骤减)、体位性低血压性(由体位突然改变致回心血量少、心输出不足);脑源性晕厥与脑血管痉挛、狭窄、梗死(老年人易患,不良生活方式加速病变)、脑部血管畸形(结构异常致供血改变)有关;血液成分异常性晕厥有低血糖性(糖尿病患者易因血糖骤降)、低氧血症性(重度贫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携氧或通气换气障碍致脑部缺氧)
一、心源性晕厥
1.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引起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使心脏输出量减少,也会引发晕厥。例如,有研究表明,某些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晕厥症状,其机制主要是心律失常发作时心脏不能有效将血液泵送到脑部,造成脑缺血缺氧。不同年龄人群中心源性心律失常导致晕厥的情况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因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相关晕厥;而年轻人也可能因先天性心律失常等原因发病。
2.器质性心脏病:如肥厚型心肌病,由于心室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可导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运动或情绪激动时更易诱发晕厥;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缺血坏死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障碍,也可引起晕厥,这类患者多有冠心病病史等。在性别方面,不同器质性心脏病导致晕厥的发生率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器质性心脏病引发晕厥是因为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无法满足机体对血液供应的需求,进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
二、血管舒缩障碍性晕厥
1.单纯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常见于年轻体弱女性,多有明显诱因,如疼痛、恐惧、紧张、闷热、长久站立等。其发生机制是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脏抑制和外周血管扩张,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脑血流量骤减而发生晕厥。例如,在一些疼痛刺激的情况下,人体通过神经反射调节,使得血管扩张和心率变化,从而影响脑部血液供应。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长期精神压力大、体质较弱的人更易发生单纯性晕厥,女性相对男性在这方面可能更具易感性,因为女性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在一些情况下相对更容易出现波动。
2.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多发生于从卧位、坐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不足,导致脑供血不足而晕厥。常见于老年人、长期卧床者、服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镇静催眠药等)者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老年人由于血管顺应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长期卧床的人突然站立时也容易因为下肢静脉回流适应能力差而发生晕厥;服用特定药物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体位变化时的血压波动情况。
三、脑源性晕厥
1.脑血管痉挛、狭窄或梗死: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于脑部血管短暂性痉挛或狭窄,导致局部脑供血不足,可出现晕厥症状;脑梗死时,脑部血管堵塞,相应区域脑组织缺血坏死,也可能引发晕厥。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因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更容易出现脑血管相关病变导致晕厥,年龄越大,脑血管发生病变的风险越高。生活方式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疾病会加速脑血管病变的进程,增加脑源性晕厥的发生风险。
2.脑部血管畸形:脑部血管畸形使得血管结构异常,容易导致出血或血流动力学改变,影响脑部正常血液供应,从而引发晕厥。这类患者可能在年轻时就出现症状,不同性别在脑部血管畸形导致晕厥的发生率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血管畸形的发生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有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更加关注。
四、血液成分异常性晕厥
1.低血糖性晕厥: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因降糖药物使用不当、进食过少或剧烈运动后等情况,导致血糖急剧下降,脑部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晕厥。糖尿病患者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血糖,在各种诱因下容易出现低血糖晕厥,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管理,老年人由于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等原因,发生低血糖晕厥时更具危险性。
2.低氧血症性晕厥:如重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携氧能力下降,导致脑部缺氧而晕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出现低氧血症,也可引起晕厥。重度贫血患者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不同性别无明显差异,但严重贫血会严重影响全身器官包括脑部的供血供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更易患该病,进而引发低氧血症性晕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