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是大脑一过性全脑低灌注引起的短暂性意识丧失且能自行恢复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生机制与脑部血流急剧减少有关,常见类型有血管迷走性、心源性、脑源性、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等,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头颅CT或MRI等),预防可通过避免诱因和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发作时应将患者置于平卧位等并视情况急救。
发生机制
大脑的正常功能需要充足且稳定的血液供应来维持,当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流急剧减少时,就会引发晕厥。例如,心输出量突然减少,像严重的心律失常会使心脏泵出的血液量大幅下降,无法满足大脑的血液需求;或者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容量增加,导致回心血量减少,进而使心输出量降低,如过度换气时呼吸频率加快,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还有脑血管本身的病变,如脑血管狭窄,也可能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常见类型及特点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之一,多由情绪紧张、疼痛、站立过久等诱因引起。患者在发作前可能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等前驱症状,然后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进而发生晕厥,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自行恢复。常见于年轻人,尤其是有情绪波动等情况时容易发生。
心源性晕厥:由心脏疾病引起,如心律失常(包括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速、缓慢性心律失常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等。心源性晕厥的特点是病情相对严重,发作时可能伴有心悸、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
脑源性晕厥:是由于脑部血管或主要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导致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例如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脑梗死、脑出血等。脑源性晕厥的表现多样,可能伴有神经系统的症状,如肢体无力、口角歪斜等,常见于有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等。
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发生在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立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淤积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晕厥。常见于老年人、长期卧床后突然起立的人、服用某些降压药等药物的人群。
晕厥的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晕厥发作的情况,包括发作的诱因、前驱症状、发作时的表现(如是否有抽搐、大小便失禁等)、发作持续时间以及恢复情况等。例如询问患者在晕厥前是否有看到血腥场面、是否长时间站立等诱因,发作时有无意识丧失的具体表现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询问重点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发生晕厥可能需要考虑先天性心脏疾病等,老年人则要关注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体格检查:包括一般生命体征的检查,如血压、心率、呼吸等,还会进行神经系统的检查,查看是否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例如测量站立位和卧位的血压,若站立位收缩压较卧位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提示可能存在直立性低血压相关的晕厥。
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导致的晕厥。如发现异常的心电图波形,提示可能存在心源性晕厥的原因。
动态心电图(Holter):能够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对于发现短暂发作的心律失常等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患者没有发作晕厥时也能捕捉到异常的心律变化。
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病变、心肌肥厚等情况,有助于排查心源性晕厥的原因。
头颅CT或MRI:对于怀疑脑源性晕厥的患者,头颅CT或MRI可以帮助发现脑部的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等。
晕厥的预防和处理
预防措施
避免诱因: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要尽量避免情绪过度激动、长时间站立、闷热环境等诱因。心源性晕厥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按照医嘱规律服药,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的情况。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的患者在站立时要缓慢起身,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可穿弹力袜帮助促进血液回流。
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如果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晕厥,如高血压患者要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稳定,高脂血症患者要控制血脂水平等,通过对基础疾病的有效控制来降低晕厥发生的风险。
发作时的处理
当患者发生晕厥时,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如果患者有脉搏和呼吸,可将患者的下肢抬高,促进血液回流至脑部。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并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总之,晕厥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临床情况,了解其发生机制、常见类型、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处理措施对于及时发现和应对晕厥发作非常重要,不同人群由于自身情况不同,在预防和处理晕厥时需要根据各自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