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是脑部影像学表现,由脑部小血管缺血致脑白质髓鞘改变,年龄、生活方式(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缺乏运动)、病史(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病史)等是发病相关因素,MRI可见脑白质内片状或斑片状异常信号,有临床意义及可能出现认知、运动、精神心理等方面症状,靠影像学等诊断,需定期复查监测病变进展及症状变化。
一、定义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是一种脑部影像学上的表现,主要是由于脑部小血管缺血等原因导致脑白质内的髓鞘发生改变。髓鞘是包裹在神经纤维外面的一层结构,起到绝缘和促进神经冲动传导的作用,当出现缺血性因素时,髓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在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上可呈现相应的异常改变。
二、发病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管会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增厚等,这使得老年人发生脑部小血管缺血的风险增加,进而更容易出现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例如,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部小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等病变,影响血管的正常供血,使脑白质处于缺血状态,从而增加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的发生几率。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的风险比血压正常人群高2-3倍。
2.高血脂:高血脂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脂质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脑白质的血液供应。例如,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其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容易在脑部小血管沉积,引发缺血性改变进而导致脑白质脱髓鞘。
3.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引起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以及血小板聚集等,影响脑部血液循环。长期吸烟的人患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的风险显著升高,研究显示吸烟史超过20年的人群,患病风险比不吸烟者高约1.5倍。
4.缺乏运动:缺乏运动的人往往更容易出现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这些因素都与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的发生密切相关。长期缺乏运动导致身体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不畅,脑白质供血不足,增加患病风险。
(三)病史因素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导致血管狭窄、闭塞等,进而影响脑白质的血液供应。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的概率明显增加,且病情往往进展较快。
2.脑血管疾病病史:既往有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脑部血管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和供血异常,再次发生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例如,有脑梗死病史的患者,其脑白质的缺血损伤基础已经存在,更容易出现脱髓鞘相关的影像学改变。
三、影像学表现
在MRI检查中,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主要表现为脑白质内片状或斑片状的异常信号影,T2加权像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上多呈高信号,而T1加权像上信号改变相对不明显。这些异常信号通常分布在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等脑白质区域。
四、临床意义及可能出现的症状
(一)临床意义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部小血管的病变情况,它可能是一些脑部疾病的早期表现或者是疾病进展的一个标志。例如,它与认知功能减退、步态异常、尿便失禁等正常压力脑积水样表现以及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可能存在关联。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关注这些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具体联系,以便更好地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二)可能出现的症状
1.认知功能方面: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力下降较为明显,表现为经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下降等。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经常忘记把钥匙放在哪里,或者在工作中难以快速理解新的任务要求。
2.运动功能方面: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步态异常,走路时步伐变小、变慢,行走不稳,容易摔倒;肢体力量可能会有所下降,表现为拿东西时感觉无力等。
3.精神心理方面: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缺乏兴趣、焦虑不安、容易紧张等。
五、诊断与监测
(一)诊断
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检查来明确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的情况。同时,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进行综合判断。例如,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且出现认知、运动或精神心理等方面异常表现的患者,通过MRI发现脑白质内相应的脱髓鞘改变,有助于诊断。
(二)监测
对于已经发现有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如定期的MRI检查),以观察病变的进展情况。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症状的变化,包括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精神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每6-12个月进行一次MRI复查,动态评估脑白质病变的发展趋势,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